会计的知识结构!

会计的知识结构
当前的会计应试教育本身就没有想过要为企业培养一名会办税的会计。我所指的并非是课堂上教的税收政策可能滞后:政策变化快,这样的滞后性并不是问题;我指的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教明白什么是“依法纳税”,如何“依法纳税”。
一次,我为客户面试会计时,一位优秀的大学生毕业才两年已经考了一大摞证书,但发现他完全不知道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是什么,完全不知道在接受税务稽查时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法治进步的一大表现,就是承认相对人有沉默的权力——这个毕业生只能从小会计一步步做起,接受社会这个大学的再教育。
税务稽查往往喜欢面对年轻小会计,几句话一套就能搞定。反而是一些老油子会计,哪怕文凭是函授的,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其实却什么都见过,该知道的都不知道,不该知道的都知道,那才叫不好对付。
现实中的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会计甚至不如老板会办税。当面对税务稽查、面对税务处理、面对其他各类税务难题时,往往还得老板亲自出面。不论是说话、表态、拿捏、待人接物、迎来送往,有时甚至是在喝酒、点菜、选包间这类小事上,老板、业务主管都比专业的财务人员做得好。
但是,非专业人士做得再好,碰上专业的税务人员,肯定也是吃亏的份。世界上的事,都是内行搞定外行,因为外行用外行的思维、方法处理税务工作,其结果肯定是外行的。所以,企业要保证税务安全与税务利益,拥有一个合格的税务会计是最起码的条件。
什么是合格的税务会计?很难提出明确的标准,但一个只知道“理论知识”的会计肯定是不合格的。税务工作的实践性非常强,纯理论的知识甚至还不如没有知识,这绝不是夸张,这就是许多时候会计办税不如老板的原因。有一家公司,得罪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供应商,原因说来稀奇。对方说:“未来我们没法合作做生意了,你公司竟然去税务机关举报我们发票的事,结果害我们被税务人员检查了。”老板一头雾水,内部一查,果真是自己的一个会计去举报了对方。
问会计为什么要这么干,会计说经理同意了的。财务部常常因为对方经常不开发票、乱提供发票而焦头烂额,一次大家又讨论到了这个事,会计提议:“他们这是违法行为,去举报他们!”经理说:“好!就该去举报他们。”于是他就把别人举报了。问经理为什么要同意,经理说大家不过在一起发发牢骚而已,哪想到这家伙真的跑去税务局举报了。
的确,会计举报对方的违法行为,不论翻哪本书,查到的都一定说这是非常正确的举动。理论上,这件事不但没有错,还应该大张旗鼓地表扬。但要是供应商真不和你做生意了,把公司给弄垮了,上百号人没饭吃了,也是有问题的吧?业务主管气急败坏地跑到财务室把会计桌上的文具摔了个稀烂,但又能怎么样呢?得罪了重要供应商,还得他们去赔笑脸挽回来——千万不要低估缺乏经验者没事找事的能力。
只知道理论,不仅成事不足,甚至败事有余。这就是古代大名鼎鼎、纸上谈兵的赵括将军的翻版。那么,遇到这种事应该怎么办呢?当然没有标准的方法和套路,办税必须要老练。其实,当我为客户面试会计时,这是必问的问题。
有的会计说:“不见发票不给钱。”这当然是想当然,如果公司已经强大到这一步了,对会计的要求的确就不高了。所谓家贫则思贤妻,豪门富家才有资格选相貌,这类会计适合进入万事不求人的垄断国企。有的会计说,我有本事去找些发票来冲账;有的会计说,麻烦是麻烦,但可以入账后再纳税调整;有的会计说等查出来再说;有的会计对公司的管理制度提一通要求。
听他们的分析与表述,我就能基本把握其办税方面的实力与水平了。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位应聘财务经理的人讲的:“这的确有风险,因为我们有义务向税务机关举报,不然也会被罚款,我原来的公司就因为这个被罚了款。”
这非常可怕。《征管法》《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确授予了我们举报的权利,但并没有赋予我们举报的义务。许多时候,似是而非的内行比量力而行的外行还容易添乱。企业没有举报别人发票违法的义务,但有这个权利。也就是说,可以举报也可以不举报,甚至可以先不举报而当被税务机关查到时再顺便举报。
评价一个会计的办税能力非常复杂且专业,它包括了两方面的水平,一是专业知识,一是办事能力,并非一套考试题所能反映。在考查税务会计应聘者的时候,除了职业操守及基本的财会知识之外,有四点非常重要:
一是要正确理解纳税义务。本书前面所述的内容虽然不具专业深度,但基本的要点读者是可以把握的。会计由于身陷具体而琐碎的工作之中,又面对具体而复杂的税务压力和要求,加之受教育时对依法纳税实质的理解不足,所以往往会迷失于最基本的原则。如果一个会计不能正确表述“什么是纳税义务”,企业的纳税义务是如何产生的,尤其是缺乏“法治”的态度,则从根本上存在办税能力的欠缺。
税务工作涉及的内容不仅是会计和税务,还着重包括法律和经营,换言之,如果一个额外拥有律师证的人与一个额外拥有税务师证的人,我认为前者比后者更有竞争力。这其实就是要求会计具备最基本的税务知识,正确理解征纳关系,明白企业的权利义务是什么、税务机关的权利义务是什么、哪些事由税务机关决定、哪些事由企业决定?如何处理双方争议、如何进行争议维权。
二是要善于从公司层面想问题。会计仅是公司内部的一个具体岗位,但在税务工作中却处于枢纽地位,不能只看到自己财务室这一亩三分地。优秀的税务会计必须善于从公司层面想问题。
举个非常形象的例子。一次在一家企业,帮他们诊断税务安全状况。查账时翻到一笔大额的销售费用,报销内容是“酒”,凭证就是发票一张——“酒”,金额17万多元。我问会计,你这样就报销了?想想看,税务机关查到会认吗?会计说:“老板都签字了,我当然就只得报销了。”这个报销的问题在于,下酒的菜都没有,孤零零就这17万多元的酒,你的客户是水泊梁山么?水泊梁山怕也吃不完吧?
我一看到这张发票,第一印象就是送礼,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理解。而一旦确定是送礼,那么就涉及补17%的增值税,因为酒的所有权转移给别人了(可回翻一下增值税章节,叫视同销售)。同时,还涉及20%的个人所得税,这是财政部规定的“其他所得”。
老板签字你就报?就税务风险而言,是老板懂还是你懂?你想没想过公司的税务利益?想没想过向老板提出,或者向老板建议,或者自己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公司拿会计来干什么的?
我问会计:“到底是喝的还是送的?”她说记不住了,谁信呢?穷追不舍地问:“反正喝了就没事,送了就要补税,到底是喝了还是送了?”这样问,答案就已经非常清楚了,“必须得是喝了!”谁说17万元的酒就不能喝呢?公司集中采购一批好酒,然后请客、开会、庆功时拿出来喝,也是很正常的业务。
那么此时,我们就要知道,这些酒买了多少?分多少次喝了多少?哪些人为哪些事喝了?还剩下多少?这些都是会计核算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优秀的会计不会仅坐在办公室,看见一张票就进行处理,而是要进行涉税的管控:把公司各岗位的资源都调动起来。
采购人员买回17万元的酒,总得有人清点记数然后收起来吧?这就需要看到入库单,相关清点和保管人要签字,会计凭它进行“入库”的会计处理。老板、领导、业务员要拎几瓶出去喝,得把它领出来,这就需要看到出库单或者领料单,保管人员、领用人员、批准人员要签字。请完客后,业务员把酒的出库单配上餐饮发票一起拿来报销,会计这才名正言顺地报“销售费用”。
在入库单、出库单面前,谁还能质疑你是在送礼呢?如果还有没喝完的酒,甚至可以去盘点!保管人员弄丢了可是要赔的。这样的会计处理,就是整合了全公司力量的会计处理,这样的会计人员就是“将”而非“兵”,他不仅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还知道要求别人做什么。这样的会计才是可以解决公司税务风险的会计。会计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跳出自己的视野,把每一笔业务都理解为公司的业务,从公司的层面去进行规范、要求,从而让公司的涉税处理经得起质疑。
三是要正确掌握行业知识。纳税义务源于生产经营,所以不懂本企业、本行业,就不可能会办税。应聘者为应聘所做的功课,必须包括对本行业、本企业经营模式、经营特点的研究,并能够把这些研究与财税知识结合在一起。与企业一样,会计也是分行业的。制造业、商贸业、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运输业、农业等差异非常大。即使在一个行业里面,比如制造业中“小批量多品种”与“小品种大批量”,也是完全不同的核算与纳税模式。这意味着对跨行业跳槽的会计而言,一部分最重要的知识被“清零”,能力会大打折扣。此时不能仅关注其职称级别。
有过被税务稽查经验的企业,很多时候会有感叹,税务稽查人员仿佛比公司会计还懂本行业的知识,不仅知道流程,知道各种专有名词,甚至连一些基本的经营指标都知道。税务稽查人员可以共享信息,每一个行业的生产流程、工艺、设备、主副产品、原辅材料、销售采购特点、投入产出比例、人力资源特点等,都可以形成一本手册,下企业稽查前,先翻出来做做功课,当出现在公司会计面前时,就俨然是一位行业专家了。税务人员查账尚且如此,做账和应对稽查的会计呢?
四是阅历、交际与写作能力。税务不是关在办公室就能办好的事,对公司内、公司外、税务人员,都有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所以这一点也要通过谈吐把握其能力。“一个工作总结都写不好的人,一般也写不好申辩材料。”其实,税务会计工作对写作的要求还是挺高的,将来与税务人员的交往过程中,不管是维权还是满足税务征管的要求,书面资料将变得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