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到有序的数据,一般指的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研究,一般我们可以用到的指标是“三比”,分别是同比、环比与定比。
同比:所谓同比是和往年的同期进行比较,譬如说这篇稿子在发稿的时间是2017年3月份,那么我就和2016年3月份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比较阅读量,可以比较评论数目,也可以比较转发和收藏数量等。环比:环比与同比不同就在一个“环”字,这里的环可以有两个理解。一方面某个指标在一年4个季度12个月的数据总共构成一个圆环,我们是将圆环上相邻的两个数据进行比较,称为环比;另一方面,环还有周期的感觉,扩展一下概念就可以定义为将相邻的两个周期内的数据进行比较,这个周期可以是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等等。定比:定比就更容易理解了,所谓定就是和某一个固定的时期的数值进行比较。很多人会疑惑,总是看过去有什么意义呢?环比和同比就是看近期的嘛,尽管这个近期最多也就是一两年,但总是要相较定比所参照的某个50多年前的数据要靠谱吧?你所考虑的并非没有意义,然而使用定比是确定了分母的,也就是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有一个量是固定的,因而可以使用这种方式来看到整个数据的波动趋势,这样的趋势就可以是一种指数。事实上,股票市场正是利用定比最多的地方,他们制造了股票指数这样的概念。
说完了“三比”,总觉得不过瘾。还是想多说一些股票指数,也就是定比的拓展知识。对于股票市场来说,这里需要介绍两个概念,一个是基期,一个是报告期。所谓基期指的是最开始的那个时间点,也就是基准时间点,而报告期则指的是当下的时间点。故而基期与报告期用大白话翻译过来就是过去那个时候和当前这个时候。
哪个股票指数究竟是怎么计算的呢?在过去那个时候,我们从市场中选几只股票,计算他们的价值。然后在当前这个时间选取几只代表性股票再计算价值,用当前的价值比上过去那个时间的价值,再乘上一个基数就得到了股票指数。
很多人可能会疑问,难道每个股票是平等的吗?举个极端的情况,譬如说一个公司发行了1万股,而另一个公司发行了1000万股,他们的价值能一样吗?也许还会有人质疑,难道这样的股票数量不是已经计算在市场的价值中了么?毕竟这个股票的市场总价值等于发行量与单价的乘积呀?那么究竟为什么需要再次区分不同的股票呢?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找到一个解释,那就是发行数量一般来说对股票不会轻易的变动,而变动的是价格,而价格的变动尽管有剧烈波动的可能,但是毕竟还是较为小幅度的,更何况多个股票交织在一起有对冲的可能,因而整体的市场价值不会有太多波动。这违背了指数发明的意义,这个数就是用来做一个指引,让大家知道趋势的。所以这个数应该更加变动明显,故而还应该在股票总价值前加上一个权重。在加权重这个问题上,有两派学者,一派认为使用过去那个时刻的发行量或者成交量作为权值,而另一派认为使用当前的发行量和成交量作为权值。前者称为拉斯拜尔指数,后者称为派许指数。
在基准点设置这个问题上,各个股票交易机构也是有不同的做法,有的设置为100,有的设置为50,还有的设置为10。这也就不难怪为什么有的地方指数好几万,而国内总在几千进行徘徊了。下面列举一些股指给大家作为开阔眼界使用。
道琼斯指数:1928.10.1,美国,100点基准;富时(ft)指数:1935.7.1,英国,100点基准标准普尔指数:1943,美国,10点基准纽交所指数:1965.12.31,美国,50点基准日经指数:1950.9,日本恒生指数:1964.7.31,香港,100点基准上证股指:1990.12.19,上海,全样本深证股指:1991.4.3,深圳,全样本其他股指还包括上证180,沪深500,央视财经50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