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创意思维,就意味着没有未来!
历史已告别物质匮乏时代,妈妈们小时候,盼过年才有的漂亮衣服、新奇糖果,现在的孩子每天都可以有,而且多得不知道买什么。
10几年以前,阿里巴巴开创的是“大而全”的时代,帮助你找到想要的东西;而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东西太多了,多得无法选择,所以“小而美”时代来临,帮助你找到好东西、新东西。
小而美的时代,实质是创新,能像苹果公司一样创造智能手机时代的“大创新”,那是逆天的创新;如果没那个能力,也需要“微创新”,在别人的基础上,做点什么创新,锦上添花。
妈妈小时候学过一句断章取义的名言:“成功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在那个“制造致富”的年代,社会对它的解读是:成功在于汗水,只要埋头苦干,多生产,就能成功!而现在到了“创造致富”的时代,才回归到本意:成功在于灵感,没有1%的灵感,99%都是白干!
已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经历两年磨砺的父母,已经彻底体验到:创造已改变了生活与工作,如果孩子不注重创意思维的培养,真的是没有未来!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意思维呢?今天的蒙台梭利学习会,我们就讲个话题。
创意思维来自哪里?
美术老师说:培养孩子创意思维,就是画画;玩具商说:创意思维就是堆积木;出版商说:创意思维就是走迷宫;游戏商说:创意思维就是玩电子游戏……
人类有教育以来,都是把过去的经验总结出来,教育给孩子们,而鼓励孩子在前人的知识基础上,创造新的事物。也就是说:老师给孩子们的,都是“旧的”,而孩子温故知新,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出“新的”,我们教育界祖宗孔老师早就说过了。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把这种观念破坏了:认为学会了老师教的“旧知识”,考试100分,就已经学成了;而孩子课外的动手与爱好,都是不务正业;不在考试范围内的奇思妙想,也都被修剪,就像公园里的灌木,春天一来,稍有自由生长,勤劳的园丁就来了,大剪刀咔嚓响,一律被剪得圆头圆脑。
在0-6岁阶段,孩子的生活经验,决定了无法像大人一样去理解各类学科的知识;那么,处于原生态阶段,是怎样学习创意思维的呢?
这可能不是什么答案: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
在这个阶段,日常生活能力的学习,构成了学习的主体。
0-1岁时期,从肌肉无法控制身体的运动,到能翻身、爬行、站立、行走,从【大运动】上看,是孩子成长为一个身体独立的人的过程;从【精细动作】上看,从机械握拳,到五指抓握、二指分化、三指分化,以及手与眼、耳、鼻、舌等各感官协调统合运动,是双手能够精细控制的过程;
1-2岁时期,孩子开始独立参与到日常生活之中,衣、食、住、行、玩,他都逐渐掌握,并要求自己独立去做,希望摆脱大人的控制;他的自控能力来在发展,在各种生活场景中,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管理自己的思想,而无暇顾及他人。
2-3岁时期,是日常生活习惯的重要养成期,逐步积累的生活能力,在行为上形成惯性;他的自我照顾能力与独立思维,让他开始走出家门,到社区、早教中心、街区等更多的社会场所,去学习社会生活能力,他对社会与自然开始了主动的观察与体验。
3-6岁时期,是思维习惯的重要养成期,在家庭环境、社会场所与自然环境中所获得的经验,不仅构成了他的知识,也给了他思维模式、以及学习习惯,所以,老话所讲“3岁看大、7岁看老”,就讲的是这些。
由此可见,人的创意思维,多数是在0-6岁阶段,就已形成;
也可以看到,孩子的创意思维,来自于日常生活:
1、他平时做什么,如果喜欢做,或者反反复复做,那么,这就是他所兴趣;
2、有兴趣的事,他就会专心致致,做到熟能生巧,于是不断玩出新花样了,这就是创造。
3、实际上,孩子做事心无定势,按自己所思所想,不断地尝试;有时,看似幼稚的做法,做到一种极致,却让大人震惊,甚至能够产生“儿童创造”的产品。
而脱离孩子生活的东西,孩子压根就不理它,也谈不上“接受创意思维训练”,更谈不上“让孩子产生创意思维”的,这是大人们一厢情愿。
无为而无所不为
许多父母都尝试过启迪孩子的创意思维,寻找各式培训机构,购买各种练习的书籍、玩具,按照推荐与说明书,“按图索骥”;但是,父母们花去很多钱、很多精力后,得到的却是孩子不喜欢,学几次就放弃;有时,孩子由此还落个外名声:专注力不够。
如果父母观察一下,在孩子自由玩耍的时候,对于有兴趣的事情,他会很专注,甚至不希望你去打断;而且他有许多玩法,这些玩法,根本不是父母教给他的,或者说明书上有的。这说明,孩子天生就是创造者,从来不按大人的“常理”出牌;创意思维,法无定法,是孩子思维的本性。
那么,孩子的思维,是怎样被禁锢的?
一方面被社会潮流所禁锢,父母们听说现在学习什么是潮流,于是都让孩子去学,把孩子放进模子里塑造;而孩子自身的兴趣,因为不符潮流,反而被父母漠视。
另一方面,被教学体制所禁锢,应试教育,规定的知识体系,不能超越;把规定的知识题目做得滚瓜烂熟,就是高分的好学生;而规定之外的知识,学得再好,也不被承认;然而,不受规定的知识,往往是产生创造的源泉。媒体上说:“一位北京名校的博士,还不如香港大学的本科生”,原因就在于前者为“考试”而学,后者为“知识”而学。
所以,中国的孩子很可怜,许多人从小没有为自己活过,都活在父母的安排之中,社会的设计之中,唯独没有按照自己的兴趣而自由地活过;于是,创造力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可谓太遥远。
那么,父母们该怎样做呢?如果用老祖宗“无为”的理念,一切都迎刃而解,真正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
父母不预设孩子应该学习什么,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孩子,他喜欢什么?孩子喜欢的,就给他提供环境,满足他的兴趣,支持他把兴趣坚持下去。
孩子的兴趣是阶段性的,这是由他的身体与心智的成长相关,而非因为没有耐心,所以,允许兴趣改变,你对他新的兴趣提供支持。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当他在自由的环境中、当他的想法被尊重,他的思维就像草原上不系缰绳的马,自由自在,各种与众不同的思维,就在其中产生。
许多“有为”的父母,给孩子的学习做了许多的“定制”,目标是给孩子卓越的人生;而事违人愿,孩子长大了却没有作为,是因为孩子的思维被这些“定制”固化了,成为了摆设的盆景,却没有长成参天树。
而一些“无为”的父母,感叹自己为孩子做得太少,而正因为如此,孩子比较自由,思维更如独立,做事与思考加有主见,创造力反而更强。
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的创造性往往都是在大人的责怪中催折的,有创造性思维的孩子,往往充满好奇、不守常规,因此时常触犯大人的规则与固有思维,给大人制造麻烦。
当爱迪生蹲在鸡窝里,尝试用自己的小屁股去孵化鸡蛋,如果因为一身鸡屎而被父母责骂,他还有探索的兴趣吗?当瓦特对水壶喷发的蒸气产生好奇,如果母亲担心他被烫伤,训斥他不准靠近水壶,那么,瓦特还能发明蒸气机吗?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小时候也是个捣蛋鬼,由于各种好奇,做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事,他甚至跑到医院,想尝尝药剂的味道;如果家人把他管束成循规蹈矩的乖孩子,那么还会有今天的iphone吗?
父母们总是担心犯错,于是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1、以大人的准则,给孩子定下各种规矩,让孩子的行为,与大人的意愿保持一致;这样,孩子不给大人添堵了,而孩子却被套上的锁链;
2、孩子稍微偏离,父母就伸手帮助纠正;这样,孩子可以永远不犯错误,而却失去了在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3、如果孩子真的犯错了,父母忍不住训斥,屡遭训斥之后,孩子的棱角就被磨圆了。
而实际上,富有创造能力的人,都是好奇心特强,特爱动脑与动手的人,而且,在成功的道路上,曾经犯过很多次错误。“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人生的哲理,也是真实的写照。
如果你静下心来观察,你的孩子其实也如此,富有好奇心,闲不下来,喜欢动手,各种事情都想参与;如果你把他的好动,当成给自己添加的“麻烦”,那么,你就是在抹杀他的创造能力;如果你把他的好动,看做他的探索与学习,并认为孩子每次的犯错,就是一次成长,那么,他的创意思维就被你保护,将来就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