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晓伟
▲北京“老书虫书吧”,“全球最美书店”之一。人文之美、阅读之美、知性之美,甚至美食佳饮之美,均在此浑然一体
当下的中国,书店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属性,也正随国人文化生活的苏醒慢慢回归:咖啡、轻餐、创意衍生品都是标配,甚至有或坐或卧、悠游自在的猫咪。
这种“书店+”的复合经营模式已是行业常态,书店也就成了多元化艺文空间。
在“时尚廊”书店经理许翰方看来,所谓“书店+”,就是以书店为核心延伸出与图书有关的体验空间,这种复合式业态要有智慧的发展,在差异化中“补位”,避免雷同。
对于并不那么理想的盈利状况,书店都有清醒认知:图书的成本结构决定了行业的持续艰难。
正如“单向空间”的创始人之一张帆所说:“从书店的角度讲,能够活下去,还有所盈利,已经很好了,我们从来不指望书店能赚大钱。”
▍不是繁杂的百货店
2010年,page one在杭州万象城开了第一家书店。迄今,其中国分店已有5家。
这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企业,集图书销售、出版、发行于一体,书籍种类有艺术设计、生活方式、人文社科、儿童图书等多门类,大量外文原版书是其特色。
page one的经营模式正是典型的“书店+”模式。比如,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分店,上下两层的舒展空间里,除了主阅读区,相当大的面积给了文创品,二楼有专门的餐饮区,室外还有咖啡座,每个月还有至少三场图书签售或交流活动。
当下,书店的餐饮是一种源自欧美的轻餐或简餐的概念,主要特点是环境清新雅致、菜肴时尚简易,如三明治、意大利面等。
有北京“文化地标”之称的“单向空间”,从创立之初就不是单一的书店。
高品质的文化沙龙是其延续数年的口碑活动,如电影《百鸟朝凤》的优先放映及交流沙龙、数十位85后青年导演的影展等。
在它位于朝阳大悦城的分店里,300平方米营业面积内,以“单厨”品牌打造的美食餐饮占了一半,旁边是书架和咖啡座。
▲单向空间,以高品质的书籍推荐、免费的文化沙龙闻名,它不仅是一家书店,一座咖啡馆,一所出版机构,一个文化沙龙主办方,更是一个属于大家的公共空间
张帆介绍说,自2013年年底获得千万美元风投后,“单向空间”的业务线从原来的图书零售、沙龙搭配简易咖啡进一步拓展:除了“单厨”,还有“单design”文创品,像旅行箱、布袋、金属书签、马克杯等,不久会进一步体系化。
对于这种复合式业态,“单向空间”和page one都有各自的坚持。
page one对文创品的选择标准是设计出色、实用性强、价格合理,但首先要与图书或阅读有关。
“最重要的是把握平衡,不能把书店变成繁杂的‘百货店’,书店的根本仍应着眼于书和阅读。”page one商业拓展经理张婧说,餐饮只是书店的有益补充。
▲page one文创品展卖区
除了秉持一贯的选书品位,“单向空间”把文创品定义为“传承思想的物质”,强调用产品来传达创意或理念。
“学术、儿童、女性等不同主打方向的书店都有咖啡。”张帆说,“这些‘标配’应是传递书店自身特质的手段,比如配什么样的图书。”
在张婧看来,未来书店的概念一定是让人们过更好的生活。
无论是互动性活动,还是到书店翻阅图书,感受立体的环境氛围,这些体验式阅读都能让人们对提高生活品质得到启发。
“对应图书电商的简单介绍和实体书店的体验式阅读两种渠道,阅读人群一定会出现分化。未来,书店会逐渐演变成生活空间。”
▍仍不理想的盈利状况
一个事实是,当下实体书店的盈利状况仍不理想。
page one保持了每年一家新店的发展速度。由于所有投入均来自企业自身,总体情况一直略微亏损。
“单向空间”的收益则主要来自三家实体书店。
“(书店)基本可以自负盈亏,图书、文创品、咖啡的收益比例大约是六二二。”张帆说,这一状况正在改变:文创品、咖啡的销售额正逐渐增加。
此外,不同沙龙活动收费不一。这些活动可带动图书销售,有的销量翻倍。
2015年,“单向空间”一共做了400多场活动,经常提前一个月就做好所有排期,新空间的拓展已提上日程。
时尚集团旗下的“时尚廊”书店也是复合业态。“人们来这里可以吃、喝、玩、看书、谈事情、买大牌包包。”许翰方说。
“时尚廊”的目标就是打造一个适宜阅读和生活的文艺空间。即将开业的三家新店也做了业态升级,加入“女人的衣柜”“大男孩玩具俱乐部”等新元素;还有“套餐”式优惠活动,比如将图书与咖啡、鲜花等“打包”出售。
“有好咖啡的地方太多了,但我这里有书香。”许翰方说,“我们要利用这缕书香,用不同方法把读者拉进消费情景中。”
不过,许翰方也坦言,从创办开始,“时尚廊”一直未能盈利。
▍找家书店住下
▲武汉,文泽尔私人图书馆
2016年年初,一个名叫“城市之光书店住宿计划”的项目,进一步丰富了“书店+”的复合式经营业态。
这个计划的灵感来自于小猪短租副总裁潘采夫。他对几年前通过airbnb租房游览欧洲的经历念念不忘:除了比酒店的房价便宜,房东们有各种有趣的身份,像超级奶爸、大提琴手等。不过,在他心里,书店才是最美的住宿形式。
2015年9月,小猪短租找到“单向空间”谈合作。张帆说,刚听说书店住宿计划时,第一感觉是“好玩儿”。“和我们倡导的体验青年文化的感觉相通——书店不是仅仅卖书的地方,还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可以在这里吃东西,也可以住在这里。”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翌年1月,“城市之光”书店住宿计划发布会在“单向空间”花家地店召开。迄今为止,已有15个城市的18家书店加入该计划。
“我们的初衷是找一些小而美的书店,打造一个特色住宿项目,同时帮独立书店拓展生存方式。这些书店有的是国风系,有的是沪上洋派,风格各有特色。”
比如,扬州老巷的“边城”书店,老板把原来的工作室等打造成三四个独立单间,整体风格仍延续国风系,还把收集的二手古董点缀其间,每天住宿费是218元。
“单向空间”将花家地店二楼原来的会客厅进行了装扮,客人一般睡在帐篷或睡袋里,每晚180元。但生意很不错,比如,2016年6月所有周末的名额,已提前一个月预订完。
▲北京,单向空间
通过该项目,有些书店能抵消房租,甚至略有盈余。
在项目筹备阶段,小猪短租花了很多时间来寻找合适的书店。而现在,不少书店都主动申请加入,像长春的悦读书社、福州的蜗牛书社、哈尔滨的果戈里书店等。
▍和各种业态碰撞出火花
“这是彼此借力,”许翰方评价说,“书店可以跟任何业态碰撞出火花,至于是否长久,要看怎么做。”
比如,不同位置的书店复合业态的配置各异。像位于国贸商圈的“时尚廊”分店,面对众多一线大牌的“包围”,一定不会销售服装;而位于科技园区的分店也许会配有不止一家轻餐。
与其他书店不同的是,“单向空间”正致力于把沙龙嘉宾、图书作者等资源集合起来,做打通线上线下、立体性内容的出版。
比如,三个月销量5万册、俘获无数“文艺癌”的文创品——单向历,把传统皇历和哲言警句结合在一起。像2016年5月8日的日历显示:今日“忌呵呵”,后面是福楼拜名作《包法利夫人》中的句子——“每一个微笑背后都有一个厌倦的哈欠。”
未来,“单向空间”希望还有很强的延展性,图书将是必然存在的元素,文创品、咖啡可让空间更丰富,如果没有也不会失掉空间的特质。
但最重要的是,文化思想能否通过流动的沙龙、文创品、书籍传播出去,这是几位主创者坚持了10年的理想。
“人们来这里寻找交流的感觉、氛围。”张帆说,“看书、写作或约人聊一些不那么实际世俗的话题,比如对一本书或一部电影的看法,这是我们把它叫作空间,而不是书店的原因。”
page one的未来版图更多凸显对图书阵地的坚守,比如推出城市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
前者基于多年的市场经验、数据统计,提供读者真正希望阅读的图书,改变现在许多图书馆只被当作“空调房”的尴尬境地;后者将开设在住宅区等社区环境中,方便人们就近读书。
此外,还有贯通线上线下的图书销售、企业内部的阅览室等,并将在中国发展物流分销中心。
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增加与生活方式有关的体验性内容。比如,展示图书上的家居设计产品、面向普通读者的艺术课堂、针对家长和儿童的阅读教室等。
▲北京青少年阅读体验大世界,小读者和家长躺在“太空舱”里看电影、听音乐、休息
这在page one香港海港城分店已有尝试。2015年《小王子》全球发行30年纪念日,page one推出与该书主题相关的花艺作品,吸引了很多没有读过书的人去探究书中的故事。
“这些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民众的阅读习惯,让人们的兴趣回归读书。”张婧说,“否则,实体书店将无法与来自网络的碎片化阅读信息相抗衡。”■
(《青年文摘·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