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对肿瘤疾病的恐惧和相关科普知识需求的增大,是新浪微博医疗大v @肿瘤专科医生 潘战和的粉丝得以在2015年-2016年间飞速上涨到200万以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平均每分钟新增6.4例癌症——如此惊人的数据正来自中国肿瘤登记中心2015年报的最新权威发布。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的总量达到337万,癌症死亡病例211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年上升。
肿瘤显然变成了常见病、多发病。而且,“癌症不可怕,癌症不等于死亡,癌症可防、可治、可控,癌症是慢性病”,这些都已经是肿瘤界的共识,但老百姓仍停留在过去的观念中,对肿瘤的了解少得可怜。
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潘战和医生都总会遇到这样对肿瘤或恐惧、或无知、或认知错误的患者,为了让更多民众对肿瘤摆正观念,他凭兴趣和坚持,开始了一段长长的科普之路。
一、“不务正业”的科普医生
2010年,潘战和医生还是个普普通通的肿瘤科主治医师,没有现在这么多名衔。
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潘战和每次门诊需要看的肿瘤病人不少,他从临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肿瘤在中国的高发。据《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描述的中国癌症发病形势——“全国每6分钟就有1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8550人成为癌症患者,每7到8人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
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工作的潘战和很清楚,癌症已经变成常见病、多发病。但每日接触的病人、甚至身边的亲人熟人,对于肿瘤还是很不了解,甚至有时候连肿瘤有良恶性之分都搞不清楚,可以说最最基本的科普知识都没能掌握。即使已经获得了相应治疗,城乡居民癌症治疗后五年生存率也相差甚远,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癌症相关知识普及性差。潘战和决定做一些什么来改变这样的的情况。
当时的国内医疗主力军普遍都不太愿意进行科普工作。“毕竟这是个‘不务正业’的事情。”潘战和回忆,“只有课题论文这些东西才能给医生们带来切实的好处,这确是目前中国公立医院的现状:以课题论文为中心,而且一切奖惩也是围绕这个进行,比如职称和聘任等。”所以当一开始利用微博力所能及地做一些肿瘤防治知识的普及时,潘战和也只把这当做“纯粹工作之外的兴趣”。
二、无心插柳的个人品牌
在体制内,潘战和的步伐已经趋向稳定:他是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基金课题,还参与了多项gcp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
在网络上,他是拥有250多万粉丝的知名肿瘤科普作者,健康专栏作者,微博签约自媒体,还是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成员,被评为微博2016十大影响力医疗大v,他的每一篇科普都已经能影响到百万的普通民众。
潘战和认为自己并没有刻意建立过个人品牌:“因为在这个(科普)过程中,我从来没想过从中去获得什么回报。人还是活得纯粹一些简单一些比较好,不要什么都以名利为目的。”
7年前刚注册微博时,他从偶尔发一两条涉及科普的微博,随着患者私信越来越多,他开始写科普文章,目前每个月他会坚持更新4-7篇科普文章,平均每篇的阅读量都有10w左右。
“我对微博感情很深,可以说见证了微博文章发布形的变迁。最早是嵌入博客文章并生成图片的形式,而后是长微博,而后是头条文章,当然还有新浪爱问医生的平台。”
自己是怎么变成大v的,潘医生也有点懵懂。2010-2013年,粉丝只积累到1万人。“那是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但潘战和坚持下去了。
2014年,潘战和加入新浪爱问医生,成为最早加入的医生之一。此后,粉丝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到了2015年,粉丝达到了10万人左右。“从10万粉之后,粉丝增长是最快的,特别是2015至2016年,短短一年,粉丝快速增长到200万以上。”潘战和医生自己分析,这和自己的坚持科普写作,以及新浪爱问医生的推广曝光紧紧相连,少了任意一个条件都达不到目前的效果。
三、科普文章怎么写
在工作之余,潘战和医生坚持运营微博7年,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科普文章。比如《癌症到底会不会传染?》、《ect与ct的区别》、《乳腺癌的全面知识科普》、《饿死癌症?你绝对想不到!》等等,每篇的累计阅读量均高达百万级。
他对热点新闻也很关注,经常结合热点来写科普,这样更容易让人接受,譬如《火腿培根致癌的真相!》、《莫让徐婷的悲剧重演!这几种情况千万别拒绝化疗!》等文,阅读量均接近百万。
近段时间,他在微博问答中回答的科普问题也非常受欢迎,动辄一个问题就有上百人付费“围观”。
他一“写”不可收拾,用一年时间埋头撰文,在2016年底出了一本科普书籍《谈“情”说“癌”》。
这本书涵盖了老百姓最想了解、同时又是最感困惑的关于肿瘤防治的最基本知识,生动客观,深入浅出,获得多个微博医疗大v的称道和诚意推荐。
“科普知识毕竟不是文学,不能凭空虚构想象,我所做的就是把肿瘤防治方面的知识用老百姓能看得懂的通俗文字,尽可能以故事案例的形式,尽可能多地打比方,尽可能写得活泼一些,写得生动一些。最终目的是把可靠、实用的肿瘤防治知识传授给大家,让大家能真正看得懂,然后能真正用得上,最重要的是改变大家固有的陈旧观念。”
潘战和认为,写科普关键要写大家感兴趣的东西,当然,内容要靠谱,用词尽量通俗易懂,多站在读者的角度,少用专业词汇,行文有条理,逻辑清晰。
四、个人品牌建立之后
潘战和坚持肿瘤科普工作已有7年余,但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并没有影响到他的临床工作,反而形成了一种推动力,也在无意中建立了个人品牌。此外,科普行为也使得他能和更多病人沟通,和更多病种接触。
“我必须要表达对病人最最崇高的敬意和尊重,他们才是我永远的老师,是他们启发着我思考,促使着我不断学习和进步。”——这是潘战和写在《谈“情”说“癌”》前言中的肺腑之谈。正是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得他在体制内外都同时进步,实现着更好的自己。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潘战和医生都很重视患者及患者的反馈。他认为,医患之间最大的沟通技巧就是真诚,不摆架子,多为对方着想,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将心比心、以诚换诚。目前他在爱问医生的咨询价格自己设定为108元,已经服务了400多位患者,好评率高达100%。
在使用新浪爱问医生的过程中,潘医生觉得线上诊室甚至比线下诊室的体验更好,因为“自由,自主”。
“比如,可以自由自主定价,当我时间精力有限,想让咨询数量少一些,就定高咨询价位,当我有精力有心情想多回复一些,就定价低一些,没人骂你,有当家作主的感觉;而且可以通过定价来筛选病人,让沟通和互动体验更佳。”潘战和医生很喜欢这种自己的诊室自己做主的感觉。
他曾经也开放过免费咨询,但很多咨询问题质量太低。“很多人并不珍惜免费的机会,反倒是愿意付费的人让咨询过程的体验更付佳,所以我崇尚‘咨询付费、科普免费’的理念,咨询益于个人,科普惠及大众。”
目前,潘战和医生已经和“肿瘤专科医生”的名号分不开了,这无疑是成功建立了一个肿瘤专科医生的个人品牌。在有了一定知名度后,他开始有一些追随者,也有一些慕名而来的人。
潘战和医生谈到“成名”之后的感受:“在有品牌后,人家更信任你了,也更愿意付费咨询你,觉得你可信赖;各类媒体(包括网络、杂志、报纸、电视台等)的约稿和采访多了;有名气了,出版社主动约稿出书;有一定的话语权。”
但名利始终不是潘战和所重视的。他认为,只要不忘初心,不要带着太多的功利性去做喜欢做的东西,并且坚持去做,慢慢地就会得到大众认可,所谓的个人品牌就会在不经意间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