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吞咽障碍评估及治疗

【导读】吸啜、吞咽和呼吸是与生俱来,对于早产或先天性残障的婴儿,这能力是需要锻炼。
一、目的:
1、保持及改善口肌和吞咽能力,使病者有效率地用口吸取所需营养;
2、教导照顾者喂食姿势和技巧,建议特别奶嘴、奶瓶;
3、做更深入的吞咽评估,如:吞咽造影检查以助诊治;
4、缩短及减低留院观察时间及医疗费用。
二、婴儿口肌、吞咽评估:
(1)进食情况
食物性质:奶/糊状/固体
喂食方法:胃管/口
份量:___毫升/安士(即盎司)x___餐
(2)进食反射
(3)口肌张力评估
下颚:过低/正常/过高
唇 :过低/正常/过高
舌 :过低/正常/过高
面颊 :过低/正常/过高
(4)口肌控制
下颚:好/一般/差(不能合/紧闭)
唇 :好/一般/差(不能合/紧闭)
舌 :好/一般/差(向前伸/向上顶/向后缩/不能动)
舌状 :中间存凹状/平/凸状
(5)吸啜协调性
协调能力 :好/一般/差
吸啜力度 :弱/足够/不足
吸啜连贯性 :好/一般/差
(6)吞咽控制
吞咽 :主动/被动
吞咽速度 :正常/缓慢
咽肌控制 :好/一般/差
喉道上升 : 足够/不足够
呛喉/咳 : +/-
咳力度 :足够/不足够
湿润喉声 : +/-
鼻腔倒流 : +/-
食物吸入气道危险:+/-
(7)呼吸控制
气速/气喘 : +/-
缺氧情况(如面色变蓝,不能呼吸): +/-
血带氧量:(__%—__%)+__l/min氧气
(8)喂食问题
(9)建议
口肌训练
吞咽/进食训练
吞咽造影检查
其它
三、吞咽造影检查
目的:检查吞咽能力
测试食物进入气喉的危险性
确定合适的吞咽方法/技巧
四、个案分析治疗
过往记录:
1、出生周期—37 6/7周,剖腹
2、自出生开始便需多次插喉管以助呼吸
3、进行手术修补脐膨,处理隔膜脱出的问题
4、自出生开始便需依赖胃管进食
进食情况:
食物
进食方法
份量
餐数
目的

胃管
8安士
5
吸收营养
临床口肌及吞咽评估:
问题
结果
1.舌
向后缩,舌尖顶上硬腭,舌状成拱形,欠缺一致及规律性的前、后移动
-食物难成黏性团块,并散布口腔内,藏于前及侧沟
-食物易流出口腔外,难往咽方向推进,因比较难引发吞咽反射
2.下颚
虽能上、下开合,但欠缺紧闭
造影检查
问题
结果
1.吞咽反射未能及时引发(咽部过渡时间>2秒)
食团藏于会压谷(vallecular),
梨状隐窝(priform sinus)和后咽壁,容易被吸入喉管内
2.舌底向后缩幅度不足
3.咽缩肌收缩幅度不足
4.会压向后反及喉管向上升的幅度不足
气管难被封闭,食物易被吸入喉管,引起咳及呛喉现象
处理方法及建议:
1、采取用胃管及口两种进食方法
胃管喂饲——目的:吸取足够营养,减低食物吸入喉的危险性
用口进食——目的:保持和改善口肌和吞咽的协调和功能
吞咽速度及进食效率:
吞咽速度
正常
不正常
口腔+咽的过渡时间(秒)
2
10
含意
可用口吸取足够营养
不能用口吸取足够营养,需考虑其它喂饲方式
2、口肌、吞咽及进食训练
吞咽及进食训练指引:
病人若符合以下条件,可尝试进行吞咽及进食训练
食物吸入喉的份量
警觉性高
有吞咽反射
有咳反射
能吞口腔分泌物,如:口水
口肌、喉及咽肌能因各种刺激而作出反应
3、吞咽、进食姿势及技巧
食物种类—糊状(刺激舌及下颚移动,减低呛喉危险)
姿势——身体向上倾,头保持正中并向下微倾
喂食技巧——每吃一口食物需吞咽多次
4、若进食表现良好可增加用口进食餐数,减少胃管喂饲
5、教导照顾者喂食技巧
治疗进展及结果:
1.口肌及吞咽有所改善
2.咳及呛喉次数减少
3.进食表现良好,于30分钟内能用口进食8安士米糊
4.用口进食餐数增加,胃管喂饲次数减少
5.最后能用口进食所有餐数,拔掉胃管
福利福利
获取原始ppt及查看更多个案研究,分享本文即可获得,后台回复“吞咽障碍”即可获得。
本文来源于网络,原作者为梁婉珊小姐(ot),香港伊利沙伯医院,职业治疗部,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友情提示:该ppt发表日期为2009年,相应的技术更新请注意并审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