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新疆】在路上,最美新疆
许久没有远行,感觉整个人都快发霉了。于是在黄梅雨季来临之前,我们终于开启了一场为期12天的旅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迟迟未动笔,一拖再拖,实在是因为照片太多,整理太辛苦!不再废话,切入正题!
此行的目的地,新疆!咱中国的西北边陲,一片占咱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的土地,一个有着各种传说的地方。没去之前,关于新疆的关键词是:葡萄、西瓜、哈密瓜、切糕、美女、帅哥、歌舞、冬不拉、雪莲花、天山、沙漠……嗯,其实还有一些关于暴力的传闻萦绕,所以下定决心去新疆,也算是我们一个重大决定!
考虑新疆地域辽阔,我们又是第一次涉足少数民族地区,并且还是去一个有那么多传闻的神秘地方,我们没有按习惯自助游,而是通过游侠客报了一个12天的深度团。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四周有阿尔泰山、帕米尔、喀喇昆仑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等高山环绕。天山横亘中央把新疆分割为南北两大部分。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把吐鲁番、哈密一带称之为东疆。我们此行的主要区域在北疆,最后会翻越天山经过南疆的边缘,去往东疆的吐鲁番。 这是我们抵达的第一个地方。看看是哪里?
啊哈~ 这里还不是新疆,是西安!我们选择从无锡坐火车先到西安,而后转飞机到乌鲁木齐,与游侠客的团友们汇合。
选择在西安中转,是因为我思念肉夹馍了,而坐火车只需睡一晚,第二天白天正好可以去饱个口福。
一下火车,迎面袭来的是古城的热浪,这是那一阵西安最热的一天,让我们给赶上了。汗流浃背,也没有心思再去别处闲逛,我们便直奔从前去过的文艺路,那里有一家肉夹馍店。这家店距离古城墙很近,就在文昌门外,距离碑林和书院门也非常近。这些个地名听着是不是很书卷气?所以我的胃口就更好啦~
看!优质肉夹馍,这白吉馍做得多么正宗,馍里面的肉多实在,品质多赞!这才是正宗的肉夹馍啊!在无锡真没有吃到一家正宗的!另外还点了大米凉皮(左下)、冒热凉皮(右中),想说这凉皮给了我意外,因为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尤其是没想到“冒热”就是真的冒着热气的,^o^ 吼吼~
吃罢古城小吃,在古城墙下散个步,和麻雀们聊个天,下午我们就搭上了飞往乌鲁木齐的航班。经历了3个小时的飞行,我们来到了乌鲁木齐的上空,在飞机上我看到了震撼的一幕——云海中的天山。雄伟的天山山脉耸立云端,山顶上还有厚厚的积雪,而那一天的云也是非常赞,我忍不住取出单反,透过舷窗一阵咔擦!
飞机足足在天山一带飞行了差不多一刻钟,渐渐看到了城市的影子,那便是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市。(对,这里称作“首府”,而不是“省会”,因为首府特指民族自治地区的行政中心)
下面这张照片是从飞机俯瞰乌鲁木齐市的景象,楼房林立,规划整齐,和我们的都市也没有太大的分别,只是看起来能见度比较好,景象更为清晰。因为空气好嘛!
进入机场内部,从指示牌的文字,已经感受到不一样的异域风情。 去往酒店的路上,一如我们的城市道路那般纵横交错。高架上一路疾驰,沿途所见的也是漂亮的居民小区、大型商场、学校和医院。唯一特别的是有一些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楼盘林立在路旁,还有小区有着类似“十一兵团”这样的“xx兵团”的特别名字。其中原因,后面就知道了。
看上面的照片,是不是就像无锡这里的下午五六点钟?其实不然,那已经是北京时间20点43。
到酒店放下行李,出门儿觅食,按图索骥地去了一家从大众点评上搜来的维吾尔族餐厅。这家店的名字真的好长好长好长,不打字了,看图吧,他们家的菜单,价格还比较亲民。
点完菜,环顾四周,发现这里还真有西域风情,装修风格,包括所有的服务员都是少数民族,就连所有的食客都是维吾尔族或回族,只有我们两个汉族人。当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我的内心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小紧张的。呵呵。 萝卜丝,味道不错,淡黄色的圆形食物不知道是什么,反正不是莲子。回来后同事告诉我,这应该是鹰嘴豆。
下面这个叫啥?答案是:烤包子。对不上号吧?我们当时也很吃惊,嘻嘻~ 羊肉馅的,蛮好吃滴~
酸奶,比较酸,不是所有人能接受,我可以!
麦子汤饭,味道挺好。
羊肉串~本来点了4根,可是那位在整个店唯一能用汉语交流的老板大概是听错了,以为我们点了3根。味道还不错,价格也便宜。
在乌鲁木齐休整了一晚之后,原本计划早上7点用餐后早一些出发,前往我们的第一站——位于布尔津的五彩滩。结果,当我们7点到餐厅时,不见服务员和半盘菜,餐厅的灯都没亮。虽然我们的领队提前和酒店打了招呼,但还是架不住新疆人民作息时间与我们内地不同啊~由于时差有2~3小时,新疆的酒店没有在6点30开始供应早餐的,一般都要到8点以后。催了几次之后,我们终于在7点40左右吃上了早餐。
匆匆吃罢,上车赶路。离开乌鲁木齐市之后,进入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地域,一开始还能见到零星的村镇,但很快,眼前就是一望无际的景象了——戈壁滩。戈壁一词,源于蒙古语意思是“难生草木的土地”,在维吾尔语里面就是“沙漠”的意思。新疆的戈壁分为白戈壁(含盐碱)、黑戈壁(主体是黑色砾石)和毛戈壁(上面有星星点点的小植物)三种。我们沿途没有看到白戈壁,见到了没有边际的毛戈壁和黑戈壁。
下图黑戈壁,空旷地带还会有风力发电厂
不要一听“戈壁”就认为是一片荒地,没有用处。白戈壁怎样不清楚,但黑戈壁由黑色的砾石组成,就是一个巨大的露天煤矿。而毛戈壁上也并非寸草不生,这里的灌木主要有红柳、沙枣树和梭梭树,除了固定沙土的作用外,还具有其他的价值。红柳不仅可以做骆驼的饲料,其春天的嫩枝和绿叶还是治疗高原地区人们常见风湿病的良药,藏族老百姓亲切地称她为“观音柳”和“菩萨树”。沙枣树也浑身是宝,花、果、枝、叶都可入药。梭梭树是优质薪炭林,其嫩枝可作饲料,树根上更是寄生苁蓉,是名贵的中药材。
如今的戈壁滩布了电网,有采石场、砖厂、矿场。对了,沿路上断断续续还是有移动网络信号的,当然是2g。在戈壁滩上,每隔一段能见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信号塔。
下面这一张应该是煤电厂
在公路边还设置了这样的垃圾箱,虽然是茫茫戈壁,咱们还是要注意环保,不能乱丢垃圾。 下午14点,我们抵达恰库尔图镇,在这里用午餐。这个时间,对于内地的人来讲都已经快到下午茶时间了,不过在新疆这很正常。菜还不错,很多炒菜里面都会加番茄丁,有点意思。
顺便说一下,自昌吉回族自治州之后,我们早已进入阿勒泰地区,而这个小镇位于乌伦古河两岸,只有一条街一条河,居民以汉族为主,属于富蕴县。富蕴县在额尔齐斯河上游,行政面积3.32万平方公里,好大!!!具象来讲就是比无锡市大7倍(无锡市仅有4628平方公里)。不过在新疆,这显然还不是最大的县。
吃罢继续行驶,窗外的景色已经变得有生机许多,也许是因为周边水系丰富起来的缘故吧。天气也开始多变起来,刚刚还是蓝天白云,一会儿已经是阴云密布,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
就这样时雨时晴一路行驶,大约16点30的时候,我们终于看到了著名的额尔齐斯河。
额尔齐斯河是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源自中国阿尔泰山融雪。她也是中国唯一一条自东向西流的河,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斋桑湖,再向北经俄罗斯的鄂毕河注入北冰洋。其水量仅次于伊犁河居中国新疆第二位,水中多产鱼。她孕育了世界四大杨树派系(白杨、胡杨、青杨、黑杨),素有“杨树基因库”美称。这里还有中国独有的盐生桦。
在这里还有一项意义重大的水利工程——引额济克工程,一项跨流域、长距离的调水工程,引水总干渠及西干渠由福海县经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至克拉玛依市。
公路顺着额尔齐斯河一路向前,沿途看到“183团12连”、“新疆建设兵团农十师”这样的地名,据导游介绍,在新疆有两种行政管辖类型,一种是兵团管辖,一种是地州管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双重管辖,享有省级的权限,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实行国家计划单列。兵团实行党政军企高度统一的特殊管理体制,是一个“准军事实体”,以汉族为主。其中我们途径的北屯市,是典型的兵团城市,这类城市通常规划整齐,建设比较好,农业技术也比较发达。
车子进入布尔津县,大约19点,终于到了我们此行的第一个景点——五彩滩。五彩滩地处额尔齐斯河北岸,海拔480米,与对岸葱郁青翠的河谷风光遥相辉映,可谓“一河隔两岸,自有两重天”。激猛的河流冲击以及狂风侵蚀,形成了北岸的悬崖式雅丹地貌,河岸岩层抗风化能力强弱不一,轮廓便会参差不齐,而岩石含有矿物质的不同,又幻化出种种异彩,因此得名“五彩滩”。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或者称为风蚀脊(yardang)。
刚刚进入景区的时候,正值烈日当头,从摄影角度看是不灵的。大约21点,五彩滩才有了柔和略带金色的光线,但我们的团就要离开了,于是只能匆匆拍了几张,想象着再过一会儿美丽的落日,有一点点的遗憾。
下面是景区地图,主要就是几个观景台,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来观赏这一特殊的地貌。
从景区返回布尔津,安顿好酒店便去觅食。我们没有去所谓有名的河堤夜市,因为网上看到评价并不好,东西贵不说,而且因为地处额尔齐斯河边,蚊虫很多。我们选择了离酒店大约1~2公里的美食街,这里应该是本地人去得更多的场所。很庆幸没有去河堤夜市,一出酒店在街边走就一直被蚊子跟踪,可想而知河边是个什么状况,而去河堤夜市的团友后来都说被蚊子当了夜宵。(布尔津县因地处河边,所以蚊虫比较多)
据说,布尔津的烤鱼很好吃,不过鱼太大啦,我们两个人根本吃不下,所以就只能参观了一下。这是传说中的冷水鱼吗?
来到我们网上查到的这一家店。这里的店家都很有趣,没有花俏的名字,都用编号。这一家是22号。
点了一瓶乌苏啤酒。为何称之为“夺命大乌苏”呢?网传是新疆人民觉得不吃心里就难受得慌,以反义来表达爱意。还听到另一种说法是,常有人喝乌苏啤酒后醉驾发生交通事故,故而得名。不管哪一种吧,既然来了新疆,必然是要品尝一下,度数不高。
另一个杯子里的是当地的一种饮料,叫做“卡瓦斯”,是新疆各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土制啤酒。从不碰酒的我也能喝。
新疆拌面,里面会配不同的菜,我们点的不是下面这盘芹菜的,老板听错上错了,当我们问起时,立马撤下,重新做了我们要的菌菇拌面。
羊肉串,貌似在新疆的每一顿正餐都离不开它。这家的比乌鲁木齐市的那家便宜一元钱,但串小一些,味道也还可以。由于折腾得很晚了,用餐时已经23点,真的好饿,点了十串。
在新疆的第一天行程就在撸串中结束了。新疆给我的第一印象有两点:一是地域太辽阔,一整天有11个小时在路上,随便一个县的面积都是我们一个市的7倍;二是白天好长,当然是指夏季的新疆,6点日出,22点才日落,天色都还没有全黑。(据说冬季就不一样了,9点天亮,19点天黑) 久闻喀纳斯的大名,此行终于要亲身探访,有一些小小的兴奋。一早6点30用早餐,7点准时出发,向着这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地方进发。行车沿途见到牧民新居,蓝天绿草配红色屋顶,好美。到了冬天,牧民们会回到这里居住。而以前,他们的冬季住所叫做“冬窝子”,一种人畜防寒避风的固定居所,建材一般用木头和石头。
途径布拉乃村,被这好似童话里的彩色小屋吸引,还真是一个有异国风情的小村。
停车的间歇,遇到了当地的哈萨克族大姐,抱着小羊羔,带着孩子,穿着民族服装,询问着游客是否需要合影。听导游介绍,哈萨克族以游牧为生,擅骑,还擅刺绣,过去信仰原始宗教、佛教、景教等,后来改信伊斯兰教。他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原本没什么经营头脑,但在游客不断涌来的今天也渐渐学会了做生意。与维吾尔族相比,哈萨克族从外型上更接近汉人,不似维族人那般欧化。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域,在这里长住的民族有13个,其中不少民族都是跨境民族。每一个民族都因自己的历史演变而独具个性,能在同一片天空下和平相处可以说是极具包容性的。此前到过的布尔津县,常住人口包括俄罗斯族、汉族、哈萨克族和维族。而我们即将前往的喀纳斯村、禾木村,包括我们此行不到的白哈巴村,都以哈萨克族为主,那里还居住着一个特殊的族群——图瓦人,喀纳斯正是图瓦人在中国唯一的聚集地。
沿途看到草原上星星点点的白色便是毡房,那是哈萨克族春夏秋季放牧时的居所。毡房类似蒙族的蒙古包,两者最直观的区别,就是看建筑是圆形顶还是尖锥形顶,如果圆球形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