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农产品产销对接,农业部联合商业企业打造统一平台

1月8日上午,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主导的农产品产销对接与品牌提升联合行动研讨会在京召开。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除农业部领导外,还有来自首农集团、北京新发地、海航商业、超市发、首航超市、全时集团、苏宁集团、京东集团、拼多多等众多线下与线上商业企业代表。围绕创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开放式平台的可行性与合作机制,与会嘉宾积极建言献策,共同助力品牌农产品营销、产业扶贫和品牌推介。
“产销脱节、不对接是每年都困扰我们的大问题,不管怎么努力,每年总是要出现几起甚至十几起滞销卖难的现象。因此,建立一个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实现产销对接,帮助农民脱贫,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很有必要。”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会上提到。
唐珂提出,互联网时代大联合、大协作是大势所趋,商业企业可以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农产品销售。就在1月5日上午,农业部市场信息司与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共同签署了《稳定农产品产销关系合作备忘录》,双方开启全面合作,创建农商互联工作机制,在业务会商、产销对接、信息共享、品牌培育上开展务实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优势互补。
农产品标准化如何实现
唐珂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产品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的行动已经开始,接下来也要着力解决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问题,解决优质农产品品牌被淹没的问题,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体现不出来,把品牌农产品做大做强很有必要。
这也是农业部联合商业企业打造农产品产销对接开放平台的背景之一。只是,要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以及农产品品牌化,首要面临的就是农产品标准化问题。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首农电商ceo李志起表示,农产品产销对接和品牌提升确实是一个难题,难就难在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够,品质无法达到统一的标准,产地标准化程度不高对销售带来直接挑战。看到难题后,首农在2018年也有全新的计划。首农与二商、京粮重组后,要走出北京走出京津冀,走向全国,向上游大量建设生产基地和采购基地,帮助当地农产品在标准化统一化品牌化方面做更好的提升。
李志起还介绍了首农在各个方面能够参与平台的搭建与品牌提升。第一是上游供应链方面,首农可以帮助当地搭建高标准地生产种植养殖基地,而且搭建配套仓储物流体系。第二就是供应链,首农混改后,背后的股东之一是全球仓储物流龙头普洛斯,在它的协助下,首农正在发展从干线到支线的物流计划,把配套的园区建起来,把农产品运出来。第三个是品牌输出,首农将来可以跟产地合作以及平台合作,愿意输出自己的品牌。第四点在供应链金融方面也会提供资金支持。
关于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与生鲜农产品紧密接触的商业企业的生鲜采购负责人更有发言权。
北京超市发生鲜总监于平也认为,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是制约产销对接的关键。“同一类生鲜产品不同产地就是不同的品质,很不不规范,并且农产品种植都是个体户种植,一家一户的形式较多,而这更加造成产品的品质的不统一不规范。”
于平表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建设很有必要,但是平台上推荐的产区、产地以及食品安全上的监控要前置,要严格把控品质。希望政府相关部门来督促落实这项工作。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与提升方面,一些水果通过区域注册有自己的品牌,比如平谷大桃,但很多蔬菜产品没有品牌,对于这些产品可以依托平台创建品牌,通过平台高标准的要求,以平台品牌作为商品品牌。
首航国力生鲜部李经理表示,打造和建立起农产品流通标准很重要。每家企业的采购标准都不同,平台能否满足企业间不同的标准很重要。标准建立后,希望政府给农户一些支持与扶持,并且严格要求农户和农业基地在农产品的种植和物流配送环节按标准执行。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建议政府要把各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做一个详细规划,根据当地特色有针对性地引导种植,确保各个区域在种植上实现差异化。
关于如何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中国社区商业联盟副理事长郑灿朝建议,可以让有能力的优秀企业来帮助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比如首农集团,首农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另外,郑灿朝还认为,在农产品产销对接方面,实体超市、连锁超市能够发挥更大的能量,拥有多年经营经验的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生产销售情况,做出快速的反应。并且实体商业企业的销售额很大,它们能真正帮助农产品销售,京东也在做线下实体店,阿里也在做实体店,最终产销对接还是农超对接,农产品企业和实体商超企业的对接。
电商企业能做什么
在农产品产销对接方面,电商企业也在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
苏宁集团公共事业部副总裁丁静介绍,苏宁是线上线下融合,全渠道布局的企业,并且2015年开始做农村电商,苏宁也在积极参与农产品滞销卖难的事情。首先,苏宁线下门店可以作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2018年苏宁计划开设5000家不同业态的门店,涉及生鲜的苏宁生鲜超市和苏宁小店,会涉及大量的农产品采购,优质的品牌产品可以供到这些门店。
苏宁线上平台也做了很多滞销卖难的促销活动,但丁静坦言,在这个工作中线上平台也有明显的劣势。“农产品地域性、时效性很强,电商销售过程需要打通很多环节。以土豆为例,土豆的单价较低,物流运输成本又高,因此线上销售成本很高。并且运输时间长,一旦温控保鲜做不到位,商品很容易变质,一旦出现变质对平台影响很大。如果这些商品滞销,线上平台作用不大。”
当然,线上平台也有自己的优势。丁静认为,在数字经济以及大数据时代,线上平台掌握着大量的消费侧数据。消费者更喜欢购买哪些地域的农产品,不同的时间段它表现出什么特征,这些数据线上平台可以去做深度的挖掘和研究,从而反向向供给侧做引导。智慧零售是可以去感知和预测,反向推动供给侧的。
京东集团生鲜事业部总裁王笑松认为,消费升级是趋势,好品质的品牌农产品的需求量很大,平台应该把好产品整合在一起,推荐给消费者,消费者觉得好以后会重复购买,慢慢的品牌就建立起来了。
会上,王笑松也介绍了在农产品产销对接以及品牌化建设上京东的优势。
王笑松表示,首先京东可以提供农产品线上销售的系统搭建方面的支持,在大数据方面,京东不只是有消费数据,还可以提供生产数据,包括田间地头的产种预测。其次,京东还可以提供技术支持,京东无人机研发处于领先地位,植保无人机也已投入使用。最后可以为农产品企业提供金融解决方案,解决资金问题。
当下火热的社交电商平台拼多多也积极参与到农产品的产销对接中。”拼多多也做了很多帮助滞销农产品销售的事情,比如2017年上半年大蒜滞销,地方政府联系了我们,从而解决了滞销问题。我们平台流量比较大,这是我们的优势,今后我们也可以为农产品产销对接开放平台引流。”拼多多高级副总裁许丹丹表示。
采写丨中国商报记者蒋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