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乡行 八步情,临贺故城宗祠群位于河西城池内,现存有王、邓、龙、刘、李、廖、邱、邹、岑、陈、罗、莫、张、杨、黄、谢、潘、钟、苏、黎、秦、蔡等总共24座姓氏宗祠。这些宗祠的建筑年代始于明朝,清朝达到高潮,大部分为清朝中期所建。在一座具有行政、军事、商业、学宫、民居为一体的古代城池中,同时存在着这么多姓氏宗祠建筑,在全国古代城池中是极为罕见的。!
临贺故城河西城池是临贺故城中的第3座城池,始建于东汉初年。在2000多年历史长河中,临贺故城一直是潇贺古道上的政治、经济和南北文化交流中心和南北物流的重要枢纽。这些姓氏宗祠群的出现,一是朝廷派到贺州任职的官员遍布全国各地,二是工商业者来自五湖四海。官员要溶入百姓,从商者要广交朋友,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姓氏建立信任和友谊,宗祠群就是以姓氏作为联络纽带的产物。
如王氏宗祠,是山西籍人王康到贺县任知县时,由他倡导于清咸丰六年(1856)兴建的;邓氏宗祠是贺县莲塘螺桥人在桂林龙胜县任知县时,他回乡拜会家乡县官,得到支持而倡议兴建的。另外一种是宗祠作为一个姓氏族人的凝聚力,由当地乡绅倡议兴建的,如黄氏宗祠,是由鹅塘栗木寨乡绅黄正瑛倡议兴建的,黄正瑛世居栗木寨,他提议将黄氏宗祠建在河西城池内,是因为其先祖黄碧泰家族兴盛,后裔遍布各地,湘、粤、桂都有其分支,将宗祠建在县城,是便于各地黄氏宗亲联系。
这些宗祠每座占地都在300平方米以上,建筑以二进或三进式、屋内回廊环绕和辅以厢房等组成。廊柱有石柱和粗圆木柱,梁和柱多为雕龙画凤。室内陈列着记载有各姓先祖的简历和画像,重要的帝王将相、文学名人等历史人物的传略介绍也在昭示之列,以光宗耀祖和启迪后代。外屋多为官帽式的八字山顶,有的正厅屋脊还塑有花、鸟、兽等动物图案,配以琉璃瓦面。
寿乡行 八步情,这些姓氏宗祠群与临贺故城中的100多座其它宗教文化建筑相映成趣,这里的每一根石柱,每一块砖瓦都铭刻着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每一首诗联、每一幅雕画都折射出临贺故城2000多年的辉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