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知识工作者

木人职道在9月8日发表了一篇文章《如何管理一个销售团队》,经历了两个多月了一直在传播与收藏。这篇文章更是在头条里得到近10万的推荐量。我在想这是为什么?我想应该有两个原因:销售是每个公司都关注的重点;销售团队不好管理。
再往深处一想,销售团队也是知识工作者,所以就诞生了这篇文章。
知识工作者的主意、经验、人脉和判断推动你的商业、经济或社团往前走。他们发明新产品、开发新策略、领导谈判,帮助你的组织处于领先的竞争地位。从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第一次提出“知识工作者”这个词。那时,我们刚刚开始看到从体力劳动到需要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教育和经验的变化。现在,25-50%的工作需要人们去创造、使用和分享知识,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深入发展,这一比例还会持续上升。这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意味着什么?你如何衡量一个人创造或使用的知识量?这种工作主要是无形的,而且经常是无形的。你不能计算一天中人们做了多少判断。很难量化他们拓展人脉的价值,或者他们鼓舞人心想法的价值。
这里是问题产生的地方:因为很难度量知识工作,许多管理者根本不管理知识工作者。一部分管理者常常觉得,这些工作者读了这么多书,有这么多知识,他们必须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另一部分管理者可能会像其他员工一样对待知识工作者,使用一些规则让他们受挫,必定损害他们的生产力。例如:对知识工作者进行考勤打卡,要求1天8小时坐班。看看考勤机的发展,之前是打卡,再变成刷指纹,再变成刷脸、一上班每人给刷脸机鞠个躬。这种方法对知识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大错特错的管理方法,这种约束会抹杀他们的创造力。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管理知识工作者呢?
一、什么是知识?
数据?信息?还是知识?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说到知识工作者,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知识?也许你会说,知识不就是书本上的文字与图片嘛。事实上不是这样的。移动互联网让信息如海,所谓的知识满天飞。每一篇文章一读很有道理,可是自己接下来怎么办呢?不得而知。
关于“知识”定义的时代非常久远, 最早问“什么是知识”的人是苏格拉底 。一个青年人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哥拉低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
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最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
可见,像空气一样,能为人所用的内容,才是知识。否则只是信息而已。
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知识”。
《柏拉图全集》里这样定义知识“justified true belief”,知识是得到证实的真信念。
野中郁次郎是知识管理领域被引述最多的学者,被誉为“知识管理理论之父”、“知识管理的拓荒者”。他是继大前研一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日本管理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是被人们确认的一种信念”。
维基百科这样定义知识:knowledge is a familiarity, awareness, or understanding of someone or something,such as facts, information, descriptions, or skills.知识是对某人或某事的熟悉、觉察或理解。例如:事实、信息、描述或技能。从维基百科对知识的定义,可以得到两点:知识是动的,不是静的;技能也属于知识的范畴
北大一名教授认为“知识是动词,不是名词
到底什么是知识?
那我们需要把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同时呈现出来,进行对比学习。
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笔者从事数据管理工作多年,比较熟悉数据管理,从这个角度看一下定义。国际数据管理协会里对数据、信息、知识的定义。
data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facts as text,numbers,graphics,images,sound or video.数据是代表文本、数字、图形、图像、声音或视频的事实
informationis data in context. without context, data is meaningless。信息是上下文中的数据没有上下文,数据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通过解释数据周围的上下文来创建有意义的信息。这些上下文包括:
商业含义的数据元素和相关条款。
数据表述的格式。
数据代表时间表。
给定用途的数据关联。
数据是我们解释数据消费者持续创建信息的原材料。信息的结果指导我们的决策。
图片来源:dama-dmbok guide
信息为知识提供贡献知识是理解 、意识、认知与识别:处境与熟悉其复杂性知识是一种正确的信息,是基于对模式的认识与解释,整合起来的一种观点例如:趋势、经验。它或许包含关于原因的假设和理论。当我们理解含义或信息时,我们就获得了知识。
正如数据和信息,知识也是一种企业资源。知识工作者通过理解的信息产生专家观点,再应用到企业,做出明智的决策和行动。
数据是信息、知识与明智行动的基础。
简单说:数据就是未经加工的数字的客观事实表达信息是具有上下文含义的数据组合知识是过脑、走心后能产生明智决策与行动的信息
也就是说,数据、信息都是别人的,只有知识是自己的。世界上只存在自己的知识,不存在别人的知识。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创造价值的最大资本就是打造自己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
知识流动链
资料来源:kakabadse n k, kakabadse a, kounmin a, reviewing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literature: towards a taxonomy[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3, 7(4):75-91.
以上是国外对知识的定义与解读。那我们再看一下古老的中华名族对知识是怎样解释的呢?
知,说文解字的解释:词也,从口从矢。也就是说:知=词。那什么又是词呢?说文解字这样解释:词,意内而言外也。从司从言。司者,主也。意主于内,而言发于外。所以,词从司从言。言外之意:知是一个人意与言,内外一致的表达就是将内心向的外化表达。王阳明心学讲,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也就是说,词是人动了意念的外在表达。既然意动了,那就会区分善恶,也就是《周易》所讲的趋吉避凶,做出明智的对当下处境最有利的表达。从这个角度看,词中未必包含真理,因为其中增加了人的主观意识
既然知=词,那么根据词的含义,顺理成章就可以理解知了。知就是将内心外化表达。知是意动的外在表现。知能指导人做出明智的决策与行动。知中同时包含客观事实与主观意愿
这让我想起《周易.系辞》里这样一段话“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阴一阳就是道。善让其得以持续,性让其得以成就。仁者见了称之为仁,知者见了称之为知。百姓每天都在使用,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那种意念,所以君子的道,少有人知。通过《周易》的这段话有两个发现点:一是部分人在求道之路上,会被知阻挡;二是很多人每天都距离道很近,却因不走心、不留意,而不能感知这个道,从而不能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而然做事
那我们再来看古人对识的理解
识,说文解字的解释:常也。一曰知也。也就是说,知=常而常的本意是裳,如果你理解知就是裳,那不出笑话了?看来这里出现了插曲?!@#出现什么了呢?很简单写错了呗。草书的常字与意字很相似六朝时,以草为书。:)这是防伪吗?还是防谁?
所以,识=意。意者,志也。所以,识=意=志。志,心所之也。识=意=志=心所之(发出的心)。这一套推理,可以得出:识就是意,就是志,就是发出的心
归纳一下古人的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得出:知是将内心外化表达。知是意动的外在表现。而识就是意,就是发出的心,就是发心。
由此可见: 知识本为合体,不可分割。知与识是有顺序的,先知后识 。
说了这么多,该总结一下古人的知识是什么了?知识是一个人心发、意动的外在表达,具有自内而外,表里如一的特点
说到这里,中西合璧,中西方对“知识”的理解是一致的。
知识本身是一种思考,而不是一堆信息的罗列。个人知识体系的内核,非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不能及。只有良知与行动合一的信息才能沉淀到你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知识本身就深藏着自己的内心与行动二者一体
这么说知识都在活着的人的脑子里。文本、图片、图表、声音与视频里只有信息没有知识
二、什么是知识工作者?
“知识工作者”这个名词有点争议。有些工作者使用知识、而有些人则不使用知识,有些人针对这个说法感觉不舒服,例如,“我们的营销团队成员是知识工作者,而我们的生产人员则不是。”这样的说法可能会给人一种印象,某些工作(和人)比其他工作(或人)要好。换句话说,你可以说,所有的工作都是知识工作,只是或多或少而已。
托马斯.达文波特研究知识工作者十多年,提供了一个常识性的术语定义:“知识工作者具有高度的专业知识、教育或经验,并且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分配和应用知识。”笔者比较认同这个定义。
三、如何管理知识工作者
(一)把技术与知识连接
世界上有大量的知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知识工作者必须使用技术来记录他们需要知道的一切。分享一下我是怎样记录知识的。最早采用纸质的笔记本,用了3年。后来采用电子日记本软件,用了7、8年。随着技术的发展,记在云上,采用有道云笔记,直到现在,一晃也5、6年了。
知识工作者不必自己创造一切,或者浪费时间去寻找也许存在或也许不存在的信息。作为一名管理者,要确保你的知识工作者有机会获得适当的技术。这其实很简单,给他们电子文档或者提供互联网访问。然而,仅仅提供技术是不够的。你需要培训人们使用这项技术,甚至可要求他们必须使用它
例如:你员工想在下载一个手机app,本来可以到专业主题快速找到,却非要漫无目的地从网页上一顿找,可能花费数小时。
找到提供正确技术的方法,并确保知识工作者使用这个方法。这是管理者提高知识工作者绩效的第一条途径
(二)管理知识
在公司内部制定一个管理知识策略建立一个包含组织知识的维基百科并且支持与鼓励在工作场所共享和留存知识
为知识工作者提供一个工作空间,有利于与同事分享和协作。知识工作者经常需要一个空间,在那里他们可以独自思考,不分心。
(三)当导师,不当上司
知识工作的秉性各不相同,从软件开发人员到律师,再到制药研究人员。然而,大多数知识工作者至少喜欢某种程度的自由。
知识工作者通常不希望有人密切监督和监督他们的工作。相反,他们可能更喜欢管理者为他们扫清高效工作的障碍
作为一名管理者,你要对一些事情负责,例如预算和计划。这会让你更少自己做事。要保持和知识工作者的信任和尊重,要留意他们所做的工作,并按需提供必要的指导
知识工作者的上司通常本身也是知识工作者。这使得教练的作用更为重要。发展一种教练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你给知识工作者自由并且按需支持他们做好自己的工作
这让我想起在有一次在埃森哲的经理培训班上,我问埃森哲的md doreen,管理者跟团队成员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她建议是leadership。显然我当时不太认同这种观点。后来有一次年会,还是同样的问题,我又问公司hr的一位经理,她说”关于这个问题,她曾经问过李纲总(时任埃森哲大中华区董事会主席)。纲总认为是教练关系“。很显然,对于知识工作者的管理,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有上司关系与教练关系的分歧。不过,我本人更倾向于教练关系。
(四)讲清大局
之前在埃森哲给顾问培训时,我总是会讲: don't forget big picture 。就是让顾问们知道我们当下的处境是什么?要去哪里?为什么?
知识工作者通常需要尽量多地知道“为什么”。知道“为什么”比知道“是什么”还要多。不要要求知识工作者改进产品的设计而不告诉他们为什么需要改进,以及这些改进对公司绩效有什么好处。当知识工作者理解“为什么”,并看到杠杆作用的商机时,他们更有可能提供具有创新性和洞察力的解决方案。这种更深层次的洞察力常常带来“连接力”的增加。越多的连接知识工作者到项目上,越多激励他们深度投入工作。更大的激励意味着更多汇集集体智慧用于项目的成功。
为了确保高激励水平,你可能要仔细考虑分配给知识工作者的项目。找出他们的兴趣和目标,然后,把目标与他们在组织中所做的工作相一致。愿意为知识工作者定制化他们感兴趣的项目这一点对于不差钱的90后尤其重要
(五)用绩效度量获得创造力
知识工作大部分看不见,因此很难衡量。你不能用物理的、有形的产品的方法来观察被创造的知识。对于知识工作,最终的产出才是最重要的,一路上的步骤往往不那么重要。因为几乎不可能测量输入,取而代之的是只能查看产出,并决定哪些结果对您的组织最重要。例如,营销公司可能会认为活动奖励是最有效的绩效衡量标准。而获得专利可能是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