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据退役军人事务部部长孙绍骋介绍,建国以后我国退役军人总数为5700多万。随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全方位发力,我国每年新增几十万退役军人,其再社会化、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就业创业促进,以及围绕退役军人事务的相关军民融合问题都亟待解决。
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就诸多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退役军人事务与军民融合研究中心主任高亮华。
清华“军转班”:百战归来再读书
清华与“军转”因何结缘?高亮华介绍说,2014年,北京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办公室牵头北京市各区相关管理服务部门,委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举办“北京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与创业素养提升研修班”。原国务院军转办(现并入退役军人事务部)、北京市军转办对清华“军转班”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
清华“军转班”甫一亮相,即在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当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当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们在清华园里停贮、再读书时,他们用心记载了在生命转弯时候的点滴感悟。一位2016年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刚自主择业那段时间,尽管有心理预期,但离开熟悉的部队后,还是一下子没有了方向。而清华“军转班”充分发挥了调适心态、启迪事业发展、找准就业创业方向和开发人才资源的积极作用,为实现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梦和理想就业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平台。迄今,清华“军转班”已举办18期,累计受训学员3500余人,辐射北京市及全国广大自主择业军转干部2万余人,也依托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及所属退役军人事务与军民融合研究中心,衍生并形成了一个卓越的培养人数众多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培训基地。
高亮华介绍说,清华“军转班”的宗旨是助力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第二次职业成功转型”,引导他们认清新形势、适应新常态,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创业就业竞争力,在自主择业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坚定。为满足广大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不同需求,清华“军转班”设计了四个课程方向,形成了集中面授时的名师授课、政策解读、同学分享,以双聘会、高端论坛、创业课堂搭台,创业导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终生就业推介、创业帮扶、持续服务的培训特色。在此基础上,按照北京市军转办领导的指示,为满足清华军转班广大学员的需求,秉承“结业不结束”原则,为自主择业的战友们提供持续的就业推介、创业帮扶。此外,不定期地组织公益性进阶创业课堂,协助北京市军转办具体组织专场招聘活动,搭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就业创业平台。
该中心近年来还开办了《创业课堂·延伸学习》系列讲座,精选(但不限于)军转班上的名师名家,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提供更进一步的高阶、专项性的知行合一的培训专题,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目前已有500余人参加了此系列。另外,《创业课堂·自主人谈创业系列》,邀请源自(但不限于)清华军转班的军旅企业家代表及相关智库专家,进行同学间创业分享、辅导以及专题讲习,同时也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创业交流和招、投聘提供社群支持。
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需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我国退役军人主要包括退役士兵与退役军官,除去少部分退役士兵(官)和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外,理论上都涉及就业创业问题。对退役士兵而言,由于大部分退役士兵20岁左右退出现役,他们会选择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或继续进入大学继续进行学历教育。对于退役军官来说,则分为两部分,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由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和职务,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由政府发给退役金,协助再就业。
高亮华说,无论计划分配还是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都面临“再社会化”的问题。但对于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而言,需要面对的问题则更多。“据我们对参加清华培训班的3500余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问卷调查,20~30%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选择创业。在他们看来,创业的最大的障碍来自于:资金,人脉资源有限;专业与地方衔接不上;年龄偏大,自然能力不足;心气较高、放不下身段等。”
高亮华认为,促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应该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加大对退役军人的教育援助力度,而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的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体系则是重中之重。教育对于人的成就是不言而喻的,引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上的一个权威机构数据,在美国,拥有学士学位的人平均每年比仅拥有高中文凭的人工资高20000美元。因此,对于退役军人的优待和尊崇,提升教育援助是最授人以渔的政策选项,但目前我国退役军人所享有的教育援助的力度显然不足,其具体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也有待确立。在美国,一个退役军人只要完成足够的服役年限,根据《911后军人权利法案》,最高将获得大约167922美元作为对他们未来的教育援助投资,包括支付给大学与教育机构的学费和杂费,以及给退役军人的住房津贴和书籍津贴等。而在美国退役军人事务部的官方网站上,每一个退役军人都可以通过gi bill comparison tool这一测试工具,了解自己获得教育援助的倾向,选择获得最好的和最适合的教育援助项目。
二是鼓励退役军人进入军民融合的新战场。随着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广大退役军人搭建了一个继续其“光荣与梦想”的新战场。据统计,我国有将近22万退役军官选择自主择业,相当数量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曾在装备、后勤部门任职,接触甚至直接分管军工四证办理、审定价、采购、计划等工作,熟悉工作程序、规章制度。可以预期,退役军人及由退役军人创建或参与的企业,能够更好地促进“民参军”,将更为积极主动地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做出贡献。
政策制度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把舵定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整合民政部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职责、人社部的军官转业安置职责以及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后勤保障部有关职责,正式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主要承担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待遇保障、移交安置、表彰奖励等方面职能。
高亮华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退役军人事务部的组建,具有里程碑意义,意味着中国退役军人事务的制度性创新与顶层设计趋于完成,更加全面和完善的中国退役军人事务的新的范式正在打造中,并呼唤着新的理论建构与新的常态化行动纲领。当然,退役军人事务部的组建明确规范与宣示了我国在解决退役军人事务问题上的所具有的理论上或方法上的共同信念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与框架,但在解难题时仍然留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求各级退役军人事务管理部门通过科学的规划、有效的机制、扎实的工作,在常态化管理服务上下功夫,真正做到“不要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让军人受到尊崇”。
随着退役军人事务部的组建及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党和政府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谈到退役军人事务部等12个部门出台的《关于促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高亮华认为,其背后的真正本质就是,建构了支撑新时代中国退役军人社会保障实践的新理论,这就是走出传统安置型、福利型的老路,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以及积极、完备的就业政策为退役军人提供大展拳脚的空间。而在此基础上,政策的选项就必然是,将退役军人的教育培训与就业创业促进置于优先位置,以促进退役军人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加大退役军人教育培训投入,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创业,成功实现事业转轨、身份转变。
一位创业成功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说,老兵带头就业创业,不仅是为政府减轻压力,更是为“双创”时代竖起标杆。
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战略眼光、创新意识、科学思维能力的企业家和复合型军民融合高端人才。最近,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军民融合中心正在推动军旅企业家与军民融合发展高端人才的专题培训。高亮华说,这是基于对这个军民融合时代的拥抱,退役军人,千万不要错失这个伟大的时代,千万不要浪费自己的红色基因与军人素质。
观察改革开放后,三代中国优秀企业家,有一个很有趣的规律。生于上世纪40~50年代的第一代企业家,很多都是军旅出身,如任正飞、王健林;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第二代企业家,很多都有教师背景,尤其是大中专院校教师背景,如马云,在这个教师节又回归当了教师;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第三代企业家,大多都是工程师背景,他们大多都是互联网企业家。那么,在军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是否会涌现新一代的军旅企业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简介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退役军人事务与军民融合研究中心成立于2016年初,依托社会科学学院涵盖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科技哲学的丰厚学科基础,开启中国退役军人事务与军民融合这一当代中国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致力于成为引领相关领域内基础理论、政策研究与咨询服务的具有清华优势的核心学术机构与智库。中心也致力于推动相关成果的社会应用,推动中国退役军人事务、教育培训、就业创业促进,及相关军民融合的发展。近年来,该中心已主持了30余项退役军人事务相关的理论研究课题与教育培训项目,科研计划与工作任务主要涉及如下五个方面:第一,退役军人事务暨相关军民融合的相关理论研究。第二,具有清华优势的智库建设。第三,举办中国退役军人事务暨军民融合论坛系列。第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教育及高端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相关教材及“蓝血十杰”等军旅企业管理与文化专著的编写与开发。第五,军民融合高端人才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