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数据,这家房企前6个月实现销售增长188%,现已进入地产前50强。
之前的2018年7月12日,这家地产集团在港交所上市,募集资金净额约17.12亿港元。
而在2015年之前,这家房企还是默默无闻的,没有进入百强排行榜。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家房企规模增长很快,杠杆却并不高,其净负债率仅在80%左右。
这家房企就是弘阳地产集团。
弘阳为啥能在低杠杆的情况下,实现快速发展?弘阳发展这么快,背后有啥秘诀?
日前,明源君在南京对话了弘阳地产集团总裁何捷,他讲述了弘阳的经验,让人醍醐灌顶。
01
做好战略布局,抓住4种红利
弘阳认为,房企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就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作出正确的战略布局,抓住相关红利。
具体来说,有以下4个方面:
一、 抓住区域发展的红利:重点关注节点型城市和周边都市带、城市圈
现在弘阳拿地的策略是“1+3+x”,1是长三角,3是西南、华南、华中,x是其他区域。
在这些区域,弘阳看好的是一些“节点型”的城市。
什么叫节点型城市?要具备以下3个特征:
1、是交通枢纽;2、具备人口吸附力,是人口净流入城市;3、有产业的导入能力。
举例来说,郑州、成都和武汉就属于“节点型”城市。
郑州在铁路网上位置很重要,整个河南的人都往郑州聚集;类似的,整个湖北的人都会往武汉聚集,整个四川乃至西南的人都会往成都聚集。
而人流的聚集,又会带来产业、资金的聚集。
特别要注意的是,你拿地的地方到底是属于“都市带”,还是“城市圈”:
上海周边、深圳广州周边,城市互相融合,最终所有城市都会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大都市带,整个区域未来都会比较发达。
在都市带内,拿地关键要看周边的配套。
或者你自己能不能同时建设医疗、教育等配套。很多小镇就是这个逻辑。
郑州、武汉等附近的小城市,较长时间内不会和核心城市完全连成一片。但如果其在核心城市的城市圈内,就可以享受城市的辐射和外溢。
南京附近的一个项目,离南京市中心交通时间一个多小时,价格11000出头,90%的房子都卖给了在南京工作的客户。
当然,不管是“都市带”,还是“城市圈”,政府的规划都是要重点考虑的。
二、 抓住小周期的红利:城市的选择是关键
过去的行业,是3年一个周期,有大周期红利存在。现在虽然大周期红利没有了,但是小周期的红利还是存在。
“一城一策”之后,每个城市的形态、发展阶段和本身市场的区别很大,窗口期和周期都会不同。
这样一来,房企决策更困难了,但是机会也更多了。大家同上同下的时候,资源的争夺是比较激烈的。现在考究的则是大家的眼光和内功,你判断某些城市比较安全、比较好的时候进入,和你抢的人没有那么多。弘阳这两年,就抓住了一些热点三四线城市上涨的红利。
弘阳认为,房企的目标在于规模本身,而不是布局有多广。在对的地方重点布局,才能抓住小周期的红利。
规模在500亿以下的时候,要特别重视自己起家的大本营,而不能一味追求“走出去”。因为你原来成长起来的这个区域一定是你能力最强的区域,你对市场的熟悉程度,对城市的解读,对客群和消费力的分析,都是最到位的。
规模在500---800亿的时候,要走出去做一些试探,为下一步发展作准备。为了降低风险,新进入的区域最好是可以“对冲”的。我国一二三线的发展和周期,东部和中西部的周期,都不一样,选择4-5个不同周期的区域,就可以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规模突破1000亿的时候,就必须做广泛布局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根据前期试探的情况,在有把握的区域持续深耕来扩大规模。
三、 不赌政策红利:要充分了解政策的逻辑
举例来说,限购、限贷等政策作用于供需,最终还是通过市场调节楼市,而限价政策则是直接作用于价格。
所以,非限价城市需要考虑的是市场未来会怎么样,而限价城市需要考虑的是政策本身未来会怎样。
限价政策本身又有两种情况:
1、限价本身是一个刚性数字,也就是说某区域的价格一定不能超过某个数字
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的是每一个项目本身是否算得过帐来,而不能赌政策放松。
2、限价按照“地价+建设成本+利润”的逻辑
这种情况下,相对可以按照市场逻辑来拿地,也就是说项目按照计算出的价格能卖得出去就可以拿。
但是这里有一种特殊情况需要注意,那就是:竞品拿地更早,批准价格超低。
比如,同一区域内,4个项目去年拿地,最终批准售价是4万;3个竞品项目大前年拿地,批准售价只有2万。那么,不管市场需求如何,客户对价格接受的程度怎样,只有那3个2万的项目卖完了,4万的项目才能卖出去。
四、 抓住经营杠杆的红利:加杠杆不一定是财务杠杆,“快周转”不一定要快开盘
很多人一说“加杠杆”,就认为是加财务杠杆。
弘阳目前的财务杠杆只有80左右。弘阳本身是从商业起家,采取的是稳健发展的策略,这也是企业基因的组成部分。
弘阳更重视加经营杠杆。
比如说“高周转”,原来现金流回正可能需要12-13个月,现在如果只要6-7个月,资金的利用率和整个企业经营的效率都得到了提升,这就是经营杠杆。
有人认为快周转主要就是抢开盘速度,这个理解不正确。
房产开发是一个周期,在2、3年里头,有许多重要的节点,既不是只有现金流回正这一个点,也不是只有开盘这一个点。“快”并不意味着要牺牲质量,压缩施工周期。
举例来说:
你项目所在城市拿地1个月就要付土地款,我项目所在城市拿地5个月才支付土地款,我就比你少出4个月的资金成本。资金效率、速度就提高了。
你4次开盘,每次卖1万平方;我一次开盘,卖4万平方;虽然你第一次开盘时间比我早几个月,但实际上,你现金流回正并没有我快。这是一个推货节奏的问题,而不是开盘时间点的问题。
土地在整个售价中的占比,有些地区是20%-30%,有些区域则高达50%-60%。你投资10个亿,最后项目售价是20亿;我投资10个亿,最后项目售价是30个亿,我的资金使用效率就比你高。土地价格占比小的地方,资金使用效率会更高,这也是上一轮在热点三四线城市布局的房企,发展更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弘阳有一套“投、融、管、退”的完整管理思想,通过对融资、投资、运营、销售四个阶段的管控,在不压缩工期的情况下,做真正的高周转。
▲ 何捷总(右)和明源地产研究院总编王恒嘉对话后合影
02
加强内部管控:
做好产品、提高运营效率、做到均好
弘阳认为,在做好战略布局的前提下,产品质量和内部运营效率,是房企的根本。
一、做对产品,才能打败竞品占领市场
弘阳的房子,刚需刚改的比例接近50%,此外有30%改善,20%的高端。
弘阳认为,未来的竞争,产品和服务是焦点。因此,弘阳在客群定位、产品定位上花了很多精力,设计、营销、工程、成本几个部门联动。目的就是要做“对”产品。弘阳的心得有以下几条:
1、标准化和属地化结合:把每个地方的政策理解透、用到极致
弘阳做全国布局以后,发现各地客户对产品的需求,有很大不同。
比如重庆,朝向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那边冬天的气温不是特别低,又是山城,更多是要按照地势去修楼。而在华东,朝向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武汉对超高层,也就是100米以上的房子接受程度较高,因为当地之前有很多类似的房子,批地容积率很高,消防和验收也都没有问题,大家已经习惯了。
弘阳认为,如果每个项目都重新设计,成本高而且效率低;但完全复制,也有问题。
所以,弘阳的产品是做“标准化”和“属地化”的结合。
比如华东的产品线标准,到西南后,经过30%的改造,就可以形成新的属地标准。
外部装修、地库、大堂等公区,相对容易复制。户型差距则比较大,需要根据各地不同的建筑规范,做比较大的调整。
2、跨界研究:用巧劲理解消费需求
弘阳曾经做过一个“轻奢”产品,价格比旁边楼盘都贵,配套则会更好一些。弘阳认为在这样的一个地段、区位,现在客户基本的消费层次上,一定有这样一群人。最终这个产品卖得很好。他们为什么会坚持这样的做法,为什么就认为一定有这样一群人存在?
弘阳根据的是该区域其他消费品的反馈和其他行业的客户研究报告,以这些跨界研究报告为切入点,经过逻辑缜密的梳理、分析,就可以看出有这样一群人存在。
80、90后的消费习惯报告、时尚消费报告,这些看似与地产无关的研究,都是弘阳经常跨界分析的内容。“只要这个行业中没有人去做,领先那么一点点就够了”。
3、客户洞察:挖掘客户自己都没意识到的隐性需求
苏州的一个项目,周边之前完全是刚需的市场。但略远的地方,有园区和教育单位。
弘阳觉得如果客户在园区买房子觉得贵,略远的地方如果只输点地段,房子的品味不输太多,改善阶段的需求是存在的。
于是,弘阳基于以上的客户洞察,把产品做得比别的竞品好很多,也要贵很多。结果在情况特别不好的2014年下半年,这个项目卖得很好。
下图是弘阳某项目与3个竞品项目的对比,最左边一栏是弘阳产品。对比之下,其产品的优势立现。
二、提高运营效率:围绕现金流把事情做到极致
弘阳认为,运营效率最关键的是现金流效率,所有的运营动作都是要围绕着现金流把事情做到极致,做到精致。弘阳的运营,经历过几次进化:
最早的运营是计划管理,也就是说按照以一个个节点,去协同执行。
而现在的运营则是经营管理,也就是说,大家关心的不再是节点本身,而是运营中的物理事件,和这些事件会对现金流产生的影响,要把所有流程和经营结果连接起来。
1、计划管理中:如果某一个节点晚了、错过了,后续就要拼命抢回那一个点的进度。
2、经营管理中:某一个地方产生偏差了,要保证整体,而不是那一个点的现金流状态。
举例来说。
在同一个项目中:
如果工期拖了,是不是可以不要一味抢工期?而是通过营销前置提高整个现金流效率?
开盘节点延后了,能否加大第一次开盘的推货量,来加速回款?
总之,风险有其他很多补救措施,从整体上来做纠偏,项目运营就比较稳定。
从整个公司层面来讲:
可以通过n个项目节奏的全面调整,来协同解决问题。
比如,同一个城市的两个项目,一个慢了,另一个是不是可以快一点?整体按照公司的预期去达成目标。
三、引进有经验的人才,避免规模和利润之间的矛盾,做到“均好”
有的房企认为,规模和利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要扩大规模就要牺牲一些利润。
而在弘阳看来,这二者并不一定有矛盾。之前很多房企觉得这2者有矛盾,可能是因为:
1、市场边界问题:规模太大了,不得不拿一些不那么好的地。
2、管理边界问题:扩张过程中,经验不足管控不到位,一些项目出现问题。
关于市场边界问题,而以弘阳现在的规模来看,不存在规模太大,必须要降低拿地标准的问题,如果把握住标准。30个项目的利润率不一定就比10个项目的利润水平低。
至于管理边界问题,弘阳引进了很多之前在千亿房企工作过的高级人才,他们经历过从几百亿到千亿乃至几千亿的过程,可以把成功经验引入弘阳,从而避免管理瓶颈的出现。
决定roe(净资产收益率)的,有销售净利率、资金周转率、杠杆三个因素,单纯某一项很高,并不能带来最高收益。
某些房企项目净利润高达40%,规模却一直很小,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弘阳追求三者的平衡,做有质量的高增长。
03
上市和设立上海总部
为未来获取更多优势资源
弘阳在2018有两个比较引人关注的动作,一个是前面提到的上市,另一个就是弘阳开始在上海设立总部,大约会在2019年上半年开启双总部运营模式。这2个动作,都是想为未来的发展,获取更多优势资源。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更快更多地获取战略层级的信息、经验
在城市公司层面,想到的就是区域的事;在总部层面,想的就是全国的事。
南京全国性地产集团的总部还不多,和弘阳一样在思考全国布局拿地的同行比较少。
而在上海,有很多全国性地产集团的总部,能够获取更多战略层级的信息、经验。
二、获取更多、更便宜的金融资源
上海是金融中心,金融信息来得更快。
有一个新的融资渠道或融资方法,或者政策放松了,你立刻可以知道,并且使用。
而上市以后,弘阳融资也有了更多的通道。弘阳认为,降低资金成本,有2个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