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些做海外代购的同学们……

2013年5月,一名中国女留学生由于代购奶粉行为遭到当地政府查处,直接被遣返。不仅学业荒废,她同时因触犯法律而付出惨痛代价。德国汉堡劳工和经济律师鲍曼说,代购被认定为一种商业经营模式,本身已超出学生签证所允许的范畴。这类情况一旦被证实,移民部门有权收回签证。很多留学生做代购不交税,又产生偷逃税和非法经营问题,更严重的还可能构成走私。据他了解,中国留学生因代购而受惩罚的事件在德国各州都有发生。
无独有偶,一名中国留学生因超额购买澳洲奶粉!被保安举报,警方火速赶来记下她的学生证,并且通知了其所在的学校和移民局,移民局已经对她下发遣返警告,如果再犯,她将被立即遣送回国!
代购在各国都有触犯法律的例子,前不久在日本,一名留日博士王某,与国内的妻子一起,在网上代购销售“胃肠药”、“新维生素u和s”等日本原装药品,已被法院认定销售假药罪,夫妻双双获刑。
留学生除了被赋予“有钱”的标签之外,还有一个新标签“代购”。澳洲的中国留学生说,他们每10人中就有8人参与代购业务。
“made in china”走向世界的时候,国外的商品又以另一种方式涌入国内,而留学生正是不可或缺的纽带,据说澳洲代购的留学生将代购发展成数亿美元的生意,虽然这个数据可能比较夸张,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代购市场的火爆。
但是代购的同学像文章开头一样,遇到了危机。中国海关拟严格执行去2016年6月1日实施的规定,对到海外“人肉代购”(不通过邮路,直接靠归国人员将海外的商品带进海关)者严查。
中国海关总署规定,中国旅客进境携带在海外获取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若不在“自用合理数量”范围内,海关将暂不予放行,并对物品进行暂存。公告中的“自用”指旅客本人自用、馈赠亲友而非为出售或出租。“合理数量”指海关根据旅客旅行目的和居留时间所确定的正常数量。
目前代购还是没有被认可成正式的交易,总是游走在法律的边缘,为什么有的留学生愿意铤而走险呢?
“一开始并没有想做代购,国外的生活支出比想象中的多,不想再增加父母的负担,就让同学开始带我做代购。不是说10个留学生就有8个做代购的嘛,现在留学生代购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被当地政府盯到的可能性很大。”这是在英国做代购的留学生讲谈到做代购的体验,“在代购圈流行着一句话:‘抓住一个客户,就等于抓住客户的朋友圈’,因为只要货品纯正,在国内的朋友圈就会有口碑传播,生意还是挺不错的。但是太累了,耽误学习。”
还有一名兼职做代购的澳洲留学生:“身边的人都做,但是有的专业的,有的业余的,我是业余的,如果限购,就买限购的数量。生意这种东西,总有多的,总有少的,我赚的很少,5.3汇率,我算6,我主要购的一般就是保健品,都是去超市的顺便买的,不能影响学习。
代购水深,有的人去回国礼品店买,有的去正规超市,我都是去正规超市,钱赚不到就算了。大部分都是去回国礼品店,但是回国礼品店,我不知道真假,可能也都是真的,只是我不敢买,正规超市经常断货。职业的代购就盈利为目的,有人买,买不到 就去礼品店。
但是其实做代购也很累的,要去看超市有没有货,寄出去了,还要跟进度,有的人不懂 还一直催,而且很多人其实问了不买,定价也很烦,低了人家觉得你是假货,高了,人家觉得买不起,还要你推荐买啥,推荐了又不买。其实就相当于你自己做销售 然后采购、发货...而且要动脑筋。我之前有段时间还打工,就觉得体力活反而能接受一点,打工的话一小时12刀,六个小时,其实跟代购也差不多,反正代购的时候觉得打工好 ,打工的时候觉得代购好。”
我们随机采访的两个留学生都有做代购的经历,在代购面前都能保持理智,知道学习要紧,但是也不缺乏像文章开头的几个案子,因为代购耽误前途的留学生,那么留学生做代购应该被禁止吗?
实事求是地讲,为什么留学生会做代购?一方面,某些国货不让人放心,尤其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奶粉就成了代购香饽饽。另一方面,同一品牌同款产品中外之间的差价实在太大,利润差足以让留学生“致富”。
社会应该以更加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些代购行为。只要不违反留学生所在国以及中国的法律法规,做代购没什么不好,属于利己利人的行为。不管是偶然做点儿代购贴补自己的生活开销,还是认真地将其做成了一门生意,都不该受到别人的指责。偶尔为之者,是继续将学业作为主要任务,并在参与中获得部分社会经验,对以后的就业说不定有益处。
那么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你做过代购吗?你是如何看待代购这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