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成为了行业霸主,却危机重重

在2016年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程维说滴滴的订单量每天达到2000万单,订单流水超过uber全球,订单量是其3倍,而且远超国内其余几家打车、拼车、代价等出行平台的订单总。
不过,从2016年底各地网约车新政出台开始,滴滴多个产品线开始进入寒冬。
首先,新政压力下,北上广等多个一线城市的快车业务面临整改;
其次,是滴滴巴士的死亡。滴滴把巴士业务维持到了今年1月份,然后用一个短信向用户通知了它的“死亡”:我们正在加速产品迭代升级,班车服务将暂停运营。
神州和首汽约车也纷纷开始接入出租车和私家车,想从车源上和滴滴打一场擂台赛。地方网约车平台兴起,泉州、银川等地纷纷推出自己的网约车软件,与滴滴等全国性平台展开巷战。
首汽约车拿到网约车经营许可证:
迅速崛起的共享单车也在蚕食着滴滴的空间。根据大数据,大约70%的出行需求集中在3公里,人均每天3公里出行频次约为两次。目标锁定在短途领域的共享单车有着自己的优势,比如等待时间更短、更自由方便、更便宜。所以现在可以看到全民骑车,短途的出行人们更愿意骑车,就连出租车也少坐了。
滴滴的地位也一直在乘客和司机用户的心中一降再降,并直至彻底死心。补贴已经不可能有了,失去用户的滴滴还可以怎么赚钱?滴滴的焦虑也越来越严重。
困境中的滴滴一直在努力拓宽自己的产品线。去年年末上线的滴滴小巴,还被认为是为了躲避政策干扰而开发出的快车替代品。但是小巴的单价和模式,都不能讲出一个可以和快车相媲美的故事。
滴滴ceo程维希望在未来五到十年,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普及,这样一来,只需要自己有车有用户即可,不再需要司机,收入自己口袋的钱自然就多了。但是无人驾驶的车毕竟太远,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以后可以实现呢?
但是实现的那一天还要多久?滴滴还能活到那一天吗?似乎滴滴现在已经穷途末路了,成为大厦的滴滴会轰然倒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