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拒绝履行处罚,如此不接受约束的企业怎么成为龙头的?

滴滴最近可以说是很火,顺带各种网约车也异常火爆,这不是什么正面形容,而是负面的消息,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滴滴这次又被推了出来。
广州市交通部门于8月29日对广州市网约车市场整治情况进行通报显示:“在广州市交通部门的调查取证过程中,滴滴公司曾多次以需要向总部申请为由拒绝、拖延提供车辆、订单等数据信息;在签收执法文书时也多次以‘没有时间’或者‘不知道’等理由搪塞并拒绝签收;对于已经生效的处罚决定,滴滴公司也不按期缴纳罚款。”
这个事情看上去就已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任何行业都需要划归在某一个分管政府机构管理,而对于新的政策要求,通常下达后企业就应该积极配合,只要在不涉及到核心机密的前提下,可是现在似乎让人感到奇怪。
不过小编特意查了一下网约车或者滴滴平台属于哪方面监管可是网上并没有明确的说法,似乎找不到一个合理的监管方式,虽然属于交通运输部可是直接管辖却有些模糊,而这里面广州市对于滴滴平台的监管也似乎就是存在这类问题,因为作为平台上来说滴滴属于工商行政管理局管辖。
不过滴滴如此的行为到底只是因为监管上的模糊吗?
其实回顾滴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件事情,滴滴在2012年7月10日,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经过3个月的准备与司机端的推广,9月9日在北京上线。是涵盖出租车、 专车、 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大巴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短短6年时间,将车辆模块涵盖的面几乎全部涵盖,如此巨大的业务面员工多少人呢?
据之前的消息可以看出,滴滴的员工总数不会超过1000人,那么滴滴司机多少呢?司机超过2000万人次,就2017年存在74.3亿次,换算一下就知道了,一个人服务司机量为2000人,一个员工服务出行2035次/天,如此巨大的业务量服务却只有1000人,可想而知了。
滴滴的扩张,可以说是一个资本的扩张,可是在如此巨大的扩张情况下,显然滴滴以群众为基础以此为底气,他们因为这个就敢去拒绝,这种拒绝却不是好事,这是一次公开的挑战。
对于滴滴这种行为上真的需要进行一次整改,不但要合理监管,也要明确监管,不然这次滴滴能够出现这类问题,下次出现其他问题也必然选择拒绝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