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浩劫,将四十年前的中国蹂躏的满目疮痍。
眼看着快被开除“球籍”之际,刹那间,一黑一白两只猫冲了出来,终止了无休止的“社资”讨论,杀出了一条血路。
从南方吹拂而来的改革风潮,如热带湿润的季风,滋润了这片干涸的大地。
古老的华夏民族开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个时代终结,一个时代开启。
改革开放后的头五年,平反的干部太多,一位眼镜长者晋升无望,正盘算着是不是要去大学教书之际,干部年轻化、专业化的指示从云端深处传来。
他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历史性转折,走上了正部级领导岗位:电子工业部部长。
这个新成立的机构,目标是带领中国在计算机和消费电子产品方面追赶世界先进。
任上,这位老牌工科知识份子深知我国电子工业经济效益差,研究水平落后,基础科学和技术更是落后西方10年以上。
他到处奔走,焦急的呼喊:“计算机和集成电路是优先发展的项目”。
这位多才多艺的部长自80年代起,连续著有《美国、加拿大电子工业考察报告》、《认真研究解决我国电子工业建设面临的问题》、《振兴我国电子工业》、《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电子工业发展之路》等一系列文章。
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工作千头万绪,冷板凳不好坐。
浮躁的人们追逐着一个个短平快的发财项目,尽管部长把儿子都送上了电子产业的最前线,但他的呐喊还是如石沉大海,湮灭在喧嚣之间。
蓦然回首,改革开放整整四十年了,在一轮凌厉的内存涨价潮中,我们恍然发现,电子工业同西方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在继续拉大。
2014年,沉寂多年的中国半导体行业躁动起来,高层重新捡起对半导体的支持,规模上万亿的大基金成立。
今时不同往日,这次国家不再采用运动式的集中攻关,搞一竿子插到底的大包大揽,而是不论出身,雨露均沾“广撒网”式的股权投资方式。
管他国企、民企,市场认谁,谁就是好企,这一幕,和四十年前那位小个子老人引用的四川俗语遥相呼应。
股权投资的本质,就是参与现代工业生产的分工协作,股东不论大小,都必须依靠他人,才能创造和分配财富。
行政审批讲感情的方式靠边站,市场竞争讲利益的方式上前来。
没有“国有资产流失”的大帽子压人,市场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
半导体行业,产品种类丰富、工序多、技术更新快,有一条庞大的产业链。
它不依赖于官僚的行政指令和拍脑袋计划,而是需要大量资本和技术投入,更高度依赖自下而上的上下游协作,迄今为止,我们找不出比股权投资更好的产业扶持办法。
深度研究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后,君临敢断言,十年后,中国半导体产业必将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与此同时,作为半导体的重要分支——pcb行业,已在中国半导体崛起的历史行程中显山露水,向产业之巅发起一轮又一轮的集团冲锋。
2017年以来,pcb企业密集登录a股市场,随着下游产业的转移,中国也将成为全球pcb行业的主宰,一批顶级企业必将崛起。
这势必会给投资者带来十倍,甚至百倍的投资回报。
pcb行业的发展与半导体紧密相连,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君临将从pcb行业的发展变迁入手,对a股pcb行业进行深入分析,并选取一些重点pcb企业作为典型标的进行对比分析。
全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
一、脱碳入硅,全球pcb产业浪潮;
二、风起云涌,pcb产业大国崛起;
三、筚路蓝缕,pcb行业走向何方;
一、脱碳入硅,全球pcb产业浪潮
在这幅人类发展指数图上,一直走平的指数到工业革命后陡峭的斜率,反应了人类在碳基文明时代取得的成就。
但人类花了100万年才进入青铜时代,碳基文明实在太慢,
二战后,以晶体管为主的半导体产业开启了电子工业的新时代,60多年时间,我们取得了比之前人类取得的总成就还要多得多。
晶体管的原料,来自随处可见的普通沙粒,主要元素硅属于元素周期表上的第三周期,在地壳中,它是第二丰富的元素。
人类借助硅的力量,走入了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硅基文明,这是一个能以指数级增长的文明,它的能量获取,依赖电子的迁移变化,效率大幅领先于碳基燃料。
这一切,擎始于美国的一座普通的山谷——硅谷,被称为印刷电路板的pcb,也诞生在这里。
能承载半导体芯片,奠定了pcb电子产品之母的名号。
印刷电路板虽然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其真正商业化,是在1947年晶体管被发明后。
1955年,“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在硅谷创建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八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慕名而来。
肖克利在研讨会和讲演中巧舌如簧、插科打诨的优异表现,水平远超如今在发布会上呼风唤雨的罗老师。
在当时的美国,他是位令年轻人十分钦佩和仰慕的伟大科学家。
不过,他并不是一位合格的企业家。
雄心太大,却对管理技巧、企业经营一窍不通,情商甚低还十分自以为是,已聚天下英才却不能妥善用之。
以至于了解他的人形容他:“一位天才,又是一位十足的废物。”
1957年,受不了这位废物老板的倒行逆施,八位青年才俊相继离开了实验室。
“此处不留爷,自己创业去”,气的肖克利大骂他们是“八叛逆”。
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八叛逆”,不但改变了硅谷,更改变了世界。
真正的天才不缺少伯乐,来自纽约的仙童摄影器材公司递上了自己的支票,仙童半导体成立。
身无桎梏,方感天高云阔,把半导体当成生命来热爱的年轻人,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在仙童如烟花般短暂的企业生涯里,最大的成就是以诺伊斯为科技突击手,发明了以单晶硅为主的集成电路。
仙童依靠技术创新优势成为了美国第二大的半导体公司,但后来母公司为加强控制权,各种花式作死。
战略目标模糊,转移研发资金,专权弄权,待人不公。
“八叛逆”发挥光荣传统,再一次“此处不留爷,自己创业去”。
诺伊斯和摩尔创立了英特尔;
桑德斯创办了amd;
马库拉,苹果公司的天使投资人;
瓦伦丁,红杉资本的创始人。
仙童成了半导体行业的黄埔军校,为硅谷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当时的半导体行业民用化程度不高,主要被美国政府用于航天、军工领域。
美国起了个大早,却没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下游不振的半导体行业难以带动pcb的发展,此时的美国pcb板市场规模较小,多为中小企业。
纵观世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范围的转移,虽然其中少不了美国那只看得见的手,但更重要的是下游产业的兴起。
以地球村村长自居的美国,把半导体当成宝贝一样捧着,在其国际分工战略中,也是基于其自身利益分糖吃。
20世纪70年代,冷战进入第二个阶段,苏联在赫秃子的带领下走了修正主义,缩小了与美国的实力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一举超过美国,咄咄逼人,处于攻势。
处于逆势的美国把电子产业的重心放在军工上面,此时的美国和日本还在唱着二人转,你侬我侬。
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从美国的军品中吸收到半导体技术,采用民用家电带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战略,半导体产业随着家电市场的开拓飞速壮大。
在90年代,日本的电子产品风靡全球,半导体产业在全球市场已占有绝对优势,日本的pcb产业也随之发展壮大。
1990年,全球十大半导体企业中,日本独占六位,pcb行业也诞生了旗胜、住友电工、藤仓等世界顶尖的企业。
从60年代起,日本经济开始快速崛起,出口猛增,赚了大量的美元外汇。
树大招风,历史上只要威胁过美国产业结构和贸易平衡的国家,都会被美帝的贸易战炮火轰上一轮。
过去是日本,如今是中国,日美贸易战也打了差不多30年,套路基本差不多。
那时候,美国也是通过301条款加征关税、联合西方各国操纵外汇等手段打击日本经济,重创日本半导体产业。
当然,日本经济进入“失去的二十年”,贸易战只是较小的外部因素,日本真正败在自己的战略失误上。
虽然此后日本经济进入了衰退期,半导体产业颇受打击,但日本的pcb产业趋势已成,依靠规模和技术优势一直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大获全胜后,美帝不改一贯尿性,打着自由贸易的幌子,行霸权主义之实,东西是我的,我给你,你可以拿着,我不给,你不能抢。
20世纪80年代,pc市场逐渐兴起,成为半导体产业的主流市场,韩国三星依靠贸工技崛起后,在国家资本主义的支持下向半导体产业进军。
此时,日美贸易战正酣,美国为打压日本大力扶持韩国,在技术和市场上大开方便之门。
背靠韩国政府和大财团的三星高举高打,在dram芯片的低潮期祭出反周期大法,1985年芯片业务的亏损高达3亿美元仍坚持一把梭,熬死了对手,迎来了春天。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三星电子濒临破产,华尔街资本趁机收购三星半数的股权,依靠美国资本开道,三星把陷入经济泥潭的日本企业挤出了市场。
吃了pc和智能手机两波红利后,韩国在存储芯片领域已牢牢占据世界领先的位置,三星、lg的崛起带动了消费电子产业链的发展。
韩国的pcb产业实现了全产业链覆盖,从设备材料到制造环节,国产化率非常高,三星电机的pcb板业务一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pc兴起也带来了半导体产业链的变化,消费电子产品的定制化程度更高,带动了asic的发展,ic产业由idm变为垂直分工形态,设计与制造分离。
美国强ic,弱制造,张忠谋在idm与fabless之间找到了市场利基,在政府的帮助下成立台积电,美国也乐于让台湾代工,台湾通过晶圆代工,成功地把半导体产业发展壮大。
台湾pcb板产业兴起于pc市场的繁荣,但走向巅峰更多是抓住了智能手机兴起的契机。
多数企业都为苹果的供应商,满足苹果变态品控和产品更迭的同时,通过规模化成功地打败日本。
实现了层压板,铜箔等高端材料的自产,完善了产业链,诞生了臻鼎、欣兴、健鼎等世界领先的企业。
半导体产业在全球的两次大范围转移,造就了日韩台的先后崛起,在pcb行业形成了美日韩台争霸的格局。
2017年的全球前十大pcb板厂商排名里,台湾占4席(臻鼎、欣兴、华通、健鼎),日本3席(旗胜、住友、藤仓),美国1席(迅达),韩国1席(三星电机)。
可以看到,日本和台湾占有绝对的领先优势,谁抓住了下游的需求,谁才能笑到最后。
智能手机兴起后,中国的华为、小米、oppo等企业异军突起,占据了世界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带动了电子产业链的发展。
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健全的工业体系,廉价的劳动力,让中国成了世界最大的电子消费市场和制造基地,迎来了发展半导体最好的时机,也是pcb最好的发展时机。
二、风起云涌,pcb产业大国崛起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十三亿人民起早贪黑奔小康。
2000年后,由于下游市场蓬勃兴起,大陆的电子产业链日趋完整。
大陆有着健康稳定的内需市场和显著的生产制造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将生产重心向中国大陆转移。
pcb产品作为基础电子元件,其产业多围绕下游产业集中地区配套建设。
目前大陆约有一千五百家pcb企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电子行业集中度高、对基础元件需求量大并具备良好运输条件和水、电条件的区域。
大陆pcb产业布局 | 数据来源:网络
国外的pcb产业逐渐往中国转移,中国的pcb板行业逐渐成长起来,占全球总产值的比重越来越高。
全球pcb各主体份额变化 | 数据来源:pr
此消彼长,欧美日的pcb市场份额不断走低,大陆的pcb产值从2008年的150.4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280.9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高达50.82%,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2%。
份额变化图上那根正在被不断挤压的灰柱,实际上代表了四面楚歌中的台湾pcb产业。
台湾pcb总产值2017年达到1273亿人民币,复合增速10.5%,其中硬板产值占约73%,复合增速7.4%,软板占约 26%,复合增速32.4%。
其中硬板的占比从95%下降到73%,软板占比从5%提升到26%。
因为内资厂围攻,台湾正在从中低端硬板市场大撤退,高端软板也面临大陆优秀企业的步步紧逼。
台湾高端厂商的主营业务成本占营收比率普遍要比深南、景旺等大陆厂高5-14个pct(除了台郡),低端厂商比大陆厂高13-21个pct。
台资主要pcb厂商毛利率 | 来源:wind,
内资主要pcb厂商毛利率 | 来源:wind,
无论是产业配套、市场纵深还是成本,台湾本土厂商整体上都处于下风,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这也是pcb产业完成大转移前的最后一块“飞地”。
9月,世界排名第一的台系pcb企业臻鼎的马甲——鹏鼎控股(002938)在深交所上市,成为a股中规模最大的pcb公司。
企业正忙着搬家,人才和技术西渡,宝岛经济全面被大陆吸附,这也是中国pcb产业大国崛起的缩影。
概括起来,pcb产业往大陆持续转移主要有以下两点核心原因:
1、综合成本更低,且管理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