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美领跑世界!日本延续颓势……

来源:宁南山(ningnanshan2017) 作者:宁南山
又是一年过去了,2017已经对我们挥手说再见。
不知道大家这一年过的怎么样,希望各位都收入上涨了,存款增加了,总之过的比2016年更好。
在2017年即将过去之际,我们还是聊聊我们国家和世界在2017年的一些变化趋势。
这个世界在2017年的变化趋势没有变,那就是中美依旧领跑全世界,印度经济体量稳步上升,韩国保持快速增长,欧洲日本总体颓势。(当然欧洲今年小小逆袭了一把,不过总体还是不如美国)
什么是中美领跑世界呢?这背后有两个含义。
一个是从经济规模上来看
美国前三季度经济增长为1.4%,3.1%,3.3%,今年美国很可能继续达到2.5%的增速,这在发达国家中是最高增速之一。
而中国前三季度保持6.9%的高速度,今年可能全年也是6.9%
这意味着如果按照不变价格不变汇率计算的话,2017年中美继续瓜分全球经济增量的55%左右,也就是说,全球经济增量的大部分继续集中在中国和美国,当然这个55%里面,中国大约35%, 美国大约20%左右。
其他国家和中美差距太大,全球除了中美,经济增量最大的就是印度排世界第三,但是按照2016年的美元gdp不变价格不变汇率计算的话,印度2017年的经济增量只有全球大概6%左右。和中美不是一个量级,其他国家就更不用说了。
还有就是我国今年公布了完全基于sna2008的国民经济统计新算法,几天后会公布2017年gdp的初值,如果采取了新算法,那么预计经济总量还会有一个跃升。
另外一个是新经济完全中美领跑的态势
决定人类未来财富增加的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几项产业,全部是中美在领跑。我们看下2017年11月22日全球市值10强的企业,全部是中美企业。
其中前七位全部是ict领域公司,美国五家,中国两家。
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腾讯,阿里。
随着人工智能大潮和物联网时代的来临,ict领域将会持续成为全世界最赚钱的领域。
举个例子,2017年腾讯和阿里都将成为百亿美元净利润公司,这是非常惊人的,远远超过中国所有的制造业企业。后面还有网易,百度等科技企业在紧紧追赶,另外还有个在向云转型的华为。
实际上,全球市值排名前七位的中美七家科技公司,除了亚马逊以外,全部都是百亿美元级别净利润企业。
在这些ict科技企业以外,最大的产业就是汽车和能源了,在汽车领域全球也只有三家百亿美元净利润公司(丰田,戴姆勒,通用)。
由于能源价格下跌,在能源领域能够达到百亿美元级别净利润的公司也只有中国国家电网,英国国家电网,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等少数几家公司。
可见即使在最赚钱的传统产业,在新产业面前也相形见绌。
另外一个指标就是我们常说的独角兽企业,也就是新涌现的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
美国创投机构cb insights在2017年9月发布的报告,全球214家独角兽企业,中国+美国占了80%。中美以外的国家,独角兽企业总共才四十家左右,其中印度仅次于中美,有8家,排世界第三,但是和中美远远不是一个量级。
由于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增量分别是世界第一和第二位,所以我们的世界在这样变化:中国和美国在体量上在逐渐把其他国家越拉越远,差距在越来越大。
不管中国是否愿意,世界客观上在继续强化g2的格局。
正如一个行业在自由竞争会逐渐走向公司寡头化一样,我们的世界在自由竞争下,也会逐渐走向国家寡头化。这也是中国为什么力挺全球化,全球化有利于打破国与国的有形和无形边界,对超级大国有利。
总的来说,美国不仅在原有产业上保持着巨大的优势,例如油气开采,制药,医疗设备,半导体,航空航天等,而且在最赚钱的新产业ict产业方面也引领着全世界的脚步,中国在这方面还只能处于紧跟的态势。
中国的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网易,浪潮,紫光,小米,中芯国际比起美国的英特尔,高通,nvidia, 美光,思科,ibm,惠普,亚马逊,谷歌,微软,苹果,facebook等还有等级的差距。
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要灰心,随着技术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国的规模优势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爆发出来。
例如腾讯和阿里在今年净利润都将是百亿美元的情况下,腾讯上半年净利润增长高达43%,阿里2018年第一财季(今年4月-6月)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净利润增速高达67%,第二财季更是高达71%,如果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则增速更快。
在几年内腾讯和阿里的净利润都将迅速超过美国同行(当然小扎的facebook增速也很惊人,不确定能否超越)
华为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电子科技公司,根据华为2017年12月29日公布的新年贺词,2017年集团预计年收入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而2016年是5216亿元。
可以肯定华为2018年将会迈入千亿美元营收,和苹果三星一起成为全球仅有三家千亿美元电子科技公司。
小米,oppo, vivo 2017年也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海外收入大幅上升。例如oppo公司2017年12月24日副总裁吴强透露,其海外销量今年增长了20%以上。
当然除了中美以外,我们还是得看看其他主要国家的变化趋势。
稳步改革,不断膨胀的印度
印度前三季度经济增长为6.1%,5.7%, 6.3%,下降到了6%左右的水平。
如果说印度2016年最大的改革是废钞运动的话,那么2017年印度的最大事件就是7月1日gst税改统一了全国税率,这对印度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从2000年就开始提出来,到今天17年,印度人终于实现了统一全国税制的梦。
在2017年7月1日之前,印度一直是不同的邦使用不同的税率,这对外国投资者非常头痛,意味着每到一个邦投资都要了解其税收结构。
由于各个邦税率不一样,导致货物在印度国内运输还不如欧盟国家之间运输便捷,印度的货运卡车在路上很大一部分损耗是排队的时间,因为从一个邦到另外一个邦,经常要排队清关缴税。国内货物运输像是跨国货物运输,另外每到一个邦拓展业务还有雇佣专门的熟悉该邦税制的财务人员,这是很大的成本,导致很多印度企业只在本地发展,限制了开拓全国市场。
另外地方邦有权征收增值税(vat),而不同邦的增值税税率不同。
印度很多人喜欢跑到德里买手机,因为德里的增值税税率比较低,约四个点,但是南方,比如泰米尔纳德邦却是十几个点。就跟中国人喜欢到国外代购一样。
在gst税改之后,中央和邦地方政府会同时对商品或服务征收消费税。中央征收的消费税被称为中央消费税(central, cgst),各邦征收的消费税被称为邦消费税(state,sgst)。邦与邦之间货物或服务的提供会被征收综合消费税(integrated,igst)。
举个例子,你生产的东西在本邦卖,那就缴纳cgst(中央消费税)和sgst(邦消费税),你如果卖到隔壁邦,那就缴纳cgst和igst
税制的统一,是印度的划时代事件,当然具体执行起来,肯定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在gst制度下,适用零税率的出口商在每个环节都要缴纳gst,而只有出口后才能申请退税,一般需要3个月~12个月才能获得退税,导致出口企业需要借贷来维持现金流,成本上升。7月当月印度出口225亿美元,创下8个月新低。
再比如印度统一建设的gst纳税系统很不稳定,经常崩溃和登陆不上, 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12306火车票购票网站。
还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新的税制gst(goods and services tax,货物与服务税)简单的分成五个税率:免税,5%,12%,18%,28%。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免税,比如面包,鸡蛋,牛奶,邮票,水果,蔬菜,报纸等等。
而所谓的“奢侈”的产品和服务会收28%的税率。
那在印度政府眼中,哪些产品和服务要被征收28%的税率呢?口香糖,汽水和不含可可粉的巧克力,还有洗发水,剃须刀和瓷砖,还有吹风机,洗衣机。
我们从中可以一窥印度的发展水平,经常吃口香糖,喝汽水,用洗发水洗头,用得起剃须刀,用洗衣机洗衣服的,都还被视为相对较为‘奢侈’的生活。
另外很有意思的是,印度对看电影也征收28%的税率,难道看电影也是高级“奢侈”行为?
当然,有的行业在本次税改后税率是上升的,尤其是价格1000卢比(大约106元人民币)以上的酒店,税率都涨了,另外还有旅游业的税率也涨了,因此很多服务业起来抗议。
印度在稳步的快速进步
例如在2009年以前,印度人是没有统一的身份证件的,只能用护照,驾照和pan卡(permanent account number)用来认证个人身份。这三种证件持有者加起来也只有五亿人,还不算有人同时持有其中两种证件。
2009年印度政府开始推行aadhaar身份认证系统,采集公民指纹和眼睛虹膜的信息,生成12位号码,在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时,政府已经给所有参加普查的公民录入了相关数据。截止2017年5月,印度政府已通过aadhaar采集了超过11.49亿印度公民的指纹和虹膜信息,其中,99%的18岁以上印度公民都已经获得认证。
实际上,2017年第三季度,受手机组装制造业等的拉动,印度制造业的增长率达到了7%。
对印度,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受制于其宗教,文化和民族性,印度超过中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事实上,从往前两三千年的历史来看,印度总体上是完全不能和中国文明相比的。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其人口体量,印度一定会成为举足轻重的,或者说不可忽视的力量,历史上印度的文化也对中国有着重大的影响,典型的就是我们的神话英雄孙悟空,遍布中国各地的佛教寺庙。深圳每到大年初一,到弘法寺祈福的至少十几万人。
另外印度一直把中国当成最大的竞争对手甚至是敌人,对我国抱有强烈的竞争意识甚至可以说是敌意,同时对自己的能力有一种谜一样的自信,内心认为自己是大国是优秀民族,有被世界强国承认的渴望,因此随着其实力不断增强,很有可能不断找我国麻烦。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写过,2016年印度经济总量已经是第6位法国的91.6%,是第5位英国的85.8%, 是第4位德国的65.1%,是第3位日本的45.7%。
在体量已经够大的基础上,2017年印度保持6%以上的增速,预计将在以后的10年连续完成对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超越,跃居世界第三,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让中国智能手机业2017年白干了的韩国
韩国人今年赚翻了,韩国2017年第三季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逾七年来最快,韩国央行10月26日宣布,第三季gdp较上年同期增长3.6%。占gdp约40%的出口额在9月连续第九个月录得两位数增幅,为2011年以来最长连升纪录。
智能手机是我国正在快速升级的产业,实际上,不管是华为,小米还是oppo,vivo,今年的平均价格都在越卖越贵。但是很遗憾的是,我国各大手机公司殚精竭虑实现的提价带来的收入和利润增加,可以说全部让韩国人拿走了。
由于dram和nand flash的疯狂涨价,仅仅以三星半导体为例子,2017年前三季度的收入为469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仅仅为314亿美元,增长49.3%。也就是说,仅仅三星半导体,今年前三季度收入就上涨了155亿美元,全年估计总共上涨200亿美元。这还不算sk海力士。除去pc机和服务器以外,可以说手机公司提价带来的利润基本也被韩国人拿走。
vivo和oppo为例,x系列以及r系列产品在去年售价2498元起步,而今年的vivo x20以及r11s虽然在硬件配置上有所提升,但在整体定位没有太大变化的前提下,售价却来到了2998元的关卡。
小米2016年发布的小米5 1999元起,到了2017年的小米6,在硬件配置提升的基础上最低到了2499元。华为mate9 去年3399元起,今年也在硬件提升的基础上最低到了3899元起。
可以看出,国产手机都是以硬件配置提升为掩护,比如更大的闪存空间等逐渐实现价格高端化同时实现更高利润,但是呢这些高端化的努力至少在今年被韩国人大大消耗了。预计今年华为,小米,oppo, vivo的手机利润都不会有太大增长,即使总体销售额在上升。很简单,四家的手机销售额今年总计也就是四五亿部,内存涨价100元,500亿人民币利润就没有了。而实际上仅仅三星一家今年就会涨价200亿美元,加上sk海力士更多。
同样受害的还有中国的pc机产业,不过这个产业本身已经平稳化。韩国这样做本身也是在战略上不利的,因为这会大大的加强竞争对手进入该行业的意愿和动力,而且会不惜代价。不过反过来,也可以说是韩国人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和份额垄断优势,在竞争对手崛起之前最大化的攫取利润,以维持高昂的投资和研发投入,不断扩大自己的优势,在竞争对手进入时筑起更高的壁垒。
日本继续低速
日本前三季度经济增长分别为1.5%,1.5%,2.1%,仍然在低位徘徊,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