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城阳区人民法院涉外审判庭一行在分管领导李芹副院长的带领下,与城阳区贸促会联动对接,集中走访调研了青岛恒顺众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极东宝饰有限公司等多家涉外企业。通过调研走访主动延伸职能,践行“阳光司法”,为城阳区在“一带一路”中“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司法服务。
座谈中,涉外庭法官与企业与会代表进行了沟通交流,通过了解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挑选相关典型涉外商事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和讲解,有针对性的向企业提供在“管辖权、司法协助、法律适用、与商事仲裁衔接、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帮助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有效预防法律风险,及时为市场活动提供指引,共同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遇到的法律新情况、新问题。
城阳区因地缘优势及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青岛市外资企业尤其是韩国企业的聚集区和韩国人居住最密集的地区。随着城阳区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涉外民商事纠纷特别是涉韩纠纷日益增多。2006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授权我院为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的试点法院,管辖辖区内的一审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城阳区人民法院涉外审判庭正式成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和省高院作出的相关规定,依法管辖辖区内争议的金额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下的第一审涉外民事、商事案件。城阳区人民法院成为全国第二家、全省首家享有涉外审判权的基层人民法院。
近三年来,城阳区人民法院共受理涉外商事案件109件,依法妥善处理涉韩、日、港、台等涉外案件85件,依法保护中外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为城阳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也为城阳区企业在“一带一路”中“走出去”保驾护航;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发挥司法能动性,完善涉外工作机制,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努力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程。
一、建立与涉外企业联络制度定期走访、定向服务。与城阳区贸促会联动对接,摸排辖区内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走出去”的企业,定期实地走访了解企业诉求,通过法官现场解答定向提供司法服务,就国际经贸领域的贸易保护主义、倾销与反倾销、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领域提供司法建议。主动发挥司法能动性,依法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二、建立与区台办联席会议制度,构建涉台民商事互动机制。制定《关于在解决涉台民商事纠纷过程中建立司法程序与行政协调程序互动协作机制的实施意见》,与城阳区台办联合建立起涉台民商事互动机制,建立了区法院与区台办联席会议制度、台企民商事纠纷司法程序与行政协调程序互动制度、以及双方共同开展的法律咨询等制度。共召开台胞合法权益保障协商会议3次,被中共山东省委表彰为 “山东省台胞台企服务年‘英派斯杯’优质服务项目”。
三、吸收贸促会成员参与调解,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充分借助韩商联合组织的力量开展调解,2010年以来,与韩国工艺品协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邀请韩商协会组织的负责人参与调解。与市、区贸促会联动,探索在涉外案件及涉及外资企业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吸收贸促会参与调处纠纷的新机制,探索与贸促会合作解决涉外纠纷的新机制。
“一带一路”是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城阳区人民法院积极回应辖区内涉外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司法关切和需求,紧扣工作重点,主动践行“阳光司法”,创新工作方式开展调研走访,大力加强涉外审判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精心审理好与“一带一路”建设密切相关的每一起案件,平等保护涉“一带一路”建设纠纷中外市场主体的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确保审判工作取得扎实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