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我是三节课联合创始人,也是豆瓣评分最高的运营类书籍《运营之光》的作者老黄。
我们不妨开门见山——是的,我需要大家的帮助,尤其是需要那些当下正在负责着某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和运营部门工作的朋友们的帮助。
是这样,大约2个月前,三节课的教研团队决定要做一门含金量可能会极高的课程——如何搭建海量用户的运营体系。
顾名思义的话,这个课程希望解决的,就是当你开始负责一款用户体量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产品时,该如何通过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搭建出来一个整体体系对于海量用户进行维系,使得你的整体用户活跃度能够变得更高,甚至是能够提升更多收入的问题。
如果你是互联网从业者,你一定会知道,在互联网业内,这是每一个产品经理、运营甚至是公司创始人长久以来都致力于搞明白,却从来没有人系统梳理和成功讲解过,也从来没有一套成型的方法论,长久困扰着许多人的问题。
不过,回过来看,关于如何管理海量用户,真的是不存在可参照借鉴的方法的吗?
当然不是。
比如说,用户分类、积分、等级、用户典型生命周期监测等等,都是在各种互联网产品的用户管理和用户运营当中,极为常见的工作方法。只不过,针对海量用户的运营,注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是这些手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另一方面,关于这些手段如何选择和进行应用,因为你的产品形态和所处阶段不同,可能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虽然我们可能或多或少都曾经做过或者听说过包括kol运营、用户分类、积分等级等东西,但关于这些方法到底该如何选择,如何一步步具体落地,以及它们之间到底该如何组合等等问题,绝大部分人仍然一脸懵逼。
这就是这个课诞生的初衷以及它想要解决的问题——我找到了几位互联网圈内的资深运营专家和好朋友,希望通过我们的一些经验和总结,能够提炼出来一套成型的方法论,把它变成课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说,在经历了一个月以上的碰撞和讨论后,我们已经梳理出来了一些基本可以在许多人那里得到验证的方法论,这让我们还挺兴奋的。
然而,在设计研发这个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些障碍。
最大的障碍在于——要做好这样一个课程,我们一定需要大量案例。
这些需要的案例,固然我们自己曾经操盘完成过一些,但对于研发这样一堂课程而言,仍然远远不够。
这里最大的挑战是——
1.在互联网业内,拥有海量用户(至少百万体量以上)的产品和公司,本来就不算多;2.跟做一个活动和做一次推广不同,在任何一家公司,如果你想要搭建一套用户运营体系,一定会是一个较为漫长,至少需要3-4个月才能完成的过程,这导致相关的案例就更少;3.最重要的是,所有用户运营体系的建设,一定都需要依赖于大量数据——离开了数据谈用户体系,几乎一定是扯淡。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的案例,可能是一个从数据到方案到过程到结果,都相对完整的过程,而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要把这样的数据开放出来,无疑都是需要三思的.
然而,如果找不到获得大量案例,我们势必无法完成这样一个课程——这必将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一方面,这个课程已经凝结了我们太多的投入和心血,另一方面,我们也确实发自内心的认为,一个行业的发展是需要更多成型的知识储备和方法论梳理来形成支撑的,关于“搭建海量用户的运营体系”,的的确确是一个从未有人系统关注和梳理过,又同时困扰着大家的命题,我们不敢说我们梳理出来的课程和方法就一定是最好的最牛逼的,但至少,我们会非常希望能够推动着事情往对的方向前进。
为此,我们想要向互联网业内的所有公司高管、产品或运营从业者提出一个求助——
我们希望,如果在你过往或现在的职业生涯中曾经实施过包括但不限于用户激励体系、用户分类运营、面向大量用户的策略运营等工作,你可以把你曾经负责过的案例从背景、思路、方案、数据结果等在内的各种信息能够分享给我们;我们也希望,至少能够有1-2家用户体量在接近百万或在百万以上的互联网公司愿意把你们当前站内的整个用户运营体系,从早期的搭建思路、方案、操作过程和现状在内的所有信息能够完全分享给我们。
我们也知道,这些信息、数据,往往是一家公司极有价值的核心资产,因此我们也可以承诺——
1.你所分享给我们的案例将仅会被用于三节课的“如何搭建海量用户的运营体系”课程中,作为案例或课程作业而存在;2.如有必要,我们对于所有数据均会进行包括隐匿产品名和时间等信息,虚拟化(如所有数据等比例乘以一个数字)等处理,确保作为案例引用相关数据时不会对于产品本身带来负面影响;3.如果有必要,我们可以签订保密协议。
除此以外,我们也愿意为每一位给我们提供有效案例的朋友提供至少10个“如何搭建海量用户运营体系”这门课程的免费学习机会,又或者是你希望获得的其他在三节课力所能及的范畴内的回报——如果一切顺利,这门课程预计将在2018年5月之前正式上线。
如果你愿意帮助我们,还请花上2分钟时间,扫码填写一下下面的表单,告诉我们你所负责的产品以及你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案例和信息,对于合适的案例,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内与你取得联系。
坦率地讲,我们其实对于这样一次求助是否能够成功心中并不绝对有谱,我们也同样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想试试。
毕竟,长久以来,“开放”、“信任”和“分享”,一直都是互联网的核心基因,也是这个行业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我们隐隐有着一个期望:如果真的有许多互联网公司愿意把一些案例开放共享出来,帮助我们最后真的完成了这个课程,而这个课程又真的能够反过来帮助许多互联网公司和互联网人获得更大的成长,驱动了更多的业务成长和发展的话,那将会是一件特别“互联网”的事。
还希望你能够帮助我们,哪怕只是把这个求助转发给你认为也许是能够给我们提供案例的人。
不胜感激+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