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创新才能使管理跟上时代发展■ 徐小华
中国社会两个巨大变化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发生两个巨大改变:一个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二个是,以互联网和信息化点爆的“知识革命”正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汹涌而来。这两个转变,不仅深刻改变和推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还深刻改变着每位员工的行为理念和企业的组织方式。
中国企业家的烦恼
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正在遭遇诸多麻烦和不适:一方面,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赚钱越来越难;另一方面,人难招,人难管成为企业经营者的心病。一位酒店老板诉苦,现在的员工打不得,骂不得,也管不得。他去年底遇到一位服务员,请假回去过春节。年底是酒店生意最好的时候,平时亏本,希望年底能赚些回来,就不想批假。请假的服务员说,不批,我也回去。老板说,那就记你旷工。服务员上来就把桌上的一叠盘子摔到了地上,说:记什么旷工,直接开除我啊。
面对这样的员工,老板们恐怕连手提狼性管理大棒的勇气都没有,说一句要员工发扬主人翁精神的话都会脸红到耳根。企业在管理、指挥上很难做到铁板一块,象过去那种”无条件服从“、“一个声音喊到底”、“狼性管理”、”五+二,白加黑“等传统的小队长式、老板腔的企业管理和经营方式难以为继,要员工绝对忠诚于企业,对工作有高度责任感,也几乎成为七八十年代员工的“老黄历”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调整,是国民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并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客观反映。从马斯洛生存需求层次论看,说明我国社会群体已从满足温饱生存的刚性需求,迈上了舒适、美好、快乐的精神追求。人们经济富裕了,基于解决温饱、养家糊口的工作需求不复存在,每个人拥有了自主择业、自由工作的空间和能力。生存需求层次的提升,必然带来员工和企业组织内在价值观的改变,自主、灵活、独立、尊重、成就将成为新一代员工普遍的价值追求。
员工价值观的升级换代,要求企业组织领导、制度建设、管理流程、行为规则、议事风格等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调适和改进,柔性管理、弹性作息、开放合作、合伙经营、远程管理、教导式管理、无边际协作等等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和经营方式则日渐兴启。
而我们中国企业家当下的烦恼就在于:守成的思维,还没有适应员工价值观升级带来需求的快速改变。
知识将杀死组织
知识经济的到来,同样将传统企业的组织形式和各式樊篱冲击的七零八落。
互联网和信息化,掀起了知识的平权革命。以往知识的产生、学习、应用和积累,或多或少地受到组织的影响和控制。发表一篇论文,需要单位加盖公章、出版单位编辑三审、报刊媒体刊印,最终有几个人阅读也不知道。现在,一篇文章写好了,马上发上自媒体,即刻就可能拥有上万、甚至数十万阅读量,从知识的创造到读者的接受,实现了无缝对接。不仅知识的组织垄断被打破,同时知识权威也被打倒。互联网和信息化,使知识的撷取、学习,实现了全开放、无边际、即时性,以往在某一领域的研究,往往穷经皓首,依靠愚钝般的执着和时光累积才能有所成就,成为这一领域的教授、专家、权威。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一个毛头小伙在这一领域拥有的专业知识量和可能达到的专业深度,不用多久就可能比肩权威,加之信息和知识更新换代加速,半辈子积累的知识,还没将你推上权威的宝座,可能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一个在钢铁企业工作几十年的高管,到互联网公司工作,他长期积累的管理经验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成为管理的负资产。
知识的平权运动,无疑会要求企业组织进行颠覆性变革。同时,知识变现能力增强,也对企业原有的管理范围和组织形式提出了挑战。互联网打通了知识变现的渠道,毫不相识、远隔万里的人,都能及时完成一个组织或其他人交付的工作任务,并因此而获得报酬。现在,从事文化创意、广告设计、教育培训、新闻写作、互联网等等知识生产的企业,几乎没有不兼职的员工,甚至外块还多于工资收入。知识不再是力量,它就是财富,是硬通货。因此,拥有知识财富的员工,无需对资本点头哈腰,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行事自由。对这样群体进行传统的行政管理和组织要求,显然无能为力。
另一方面,知识的学习、应用和积累,也需要更加宽松的环境和情性的自由,因此,传统命令式、高压式、行政灌导式的管理方式,必定不能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要求。原来我们说,工作让生活更美好;未来我们会认为,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旅游办公、在家上班、带着宠物进企业等等现象,必将在我们身边更多出现 。
甚至,我们会发现拆除围墙的无边际企业、没有房产的隐形巨无霸将更多地涌现,并改变着我们的经济生活。
股权不能决定治权
传统的企业老板,往往会要求掌控更多的股权,以股权赢得治权,实行“一言堂”、“一支笔”,从而强势推动企业往自己设计的目标发展。
然而,在互联网革命、知识经济、新价值观体系背景下,寻求绝对控股的老板,可能会面临重重困难。一方面,新的社会认知和价值体系,越来越去中心化和权威化;另一方面,在重合作和分享的社会,一位老板绝对控股,表明他拒绝了更多力量、资源和机会助推企业发展。因此,新的创业公司,通常不会再寻求一个老板绝对控股,而更多的采取合伙人制,重要的不是分担风险,而是更好地凝聚力量。
现在,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小企业的命脉不是掌握在老板的手中,而是掌握在关键技术人员或者管理人员手中,技术和知识成为这些人员与老板搏奕的资本。随着知识经济的兴盛,未来企业,知识将压制劳动和资本,成为企业核心要素,并成为财富重要的体现形式。以资本多寡分配股权,从而获得治权的路将越走越窄,老板的声音未必是企业最响亮的。而知识力量的崛起,同时也让更多的知识员工,拥有了分享企业治权的资本。可以这样认为,未来企业不再有老板式的威权,只有合伙人的协作;不再有股权的强势,只有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纵横捭阖。
一盘散沙的好企业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是将员工视作工具和机器,通过行政强制力,使员工思想、行为和动作,实现协调、统一,从而产生高效率。然而,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传统企业原有的组织行为和管理经验,其实用价值越来越小,甚至成为一些成功企业再发展的桎栲。当以经济为基础的人身依附荡然无存之后,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改变,而知识又成为人格独立的支撑,企业管理的中心无疑要回归到“人本”。
作为个体的人,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特点、个性、理想和独立的价值观,企业不能像沙子那样把他们凝炼成整个铁块,而要通过制度和柔性管理,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发挥他们的特长,帮助他们实现理想。企业要做的只是成为一个托盘,更好地保持员工的生态,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托举起他们成长、发展的梦想。
而这个托盘,一定不是传统企业的围墙和刚性制度,而是共同的愿景和基本一致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