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升级将会变成通货膨胀?有关智能制造的终极思考!

大家都在谈转型升级,谈之前先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工业到底靠什么支撑?我们认为资源、技术、市场和人口是最重要的四要素,他们之间互相牵制、发展和平衡,但除了资源、市场任何时期都重要,我们不谈,剩下最大的变量就是人口和技术了,想一想英国的羊吃人运动、殖民地黑奴贸易、美国南北战争,以及改革开放30年我们能够迅速将东西方100多年的工业差距缩小到10年、20年,基本靠的就是技术和人口,而且我们的文化重教育、集体主义带来的高素质、高组织纪律性是天然符合资本主义中期技术加人口的大规模生产优势的。
美国南北战争但未来这里面有一项重要的要素地位要下降,就是负责工业生产的人口(要和负责承接的市场人口区分开来),我们可以尽情畅想一下,就是未来的工厂只需要ai机器人来控制,就能生产出大量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那么人干什么呢?对,只需要享受生活就可以了,负责收集需求和创造需求,生产交给机器人工厂……
所以,企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是技术的,就是能不能应用智能制造的技术将生产的成本降到最低,而将生产的灵活性提升到最高,以前仗着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取得的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依靠手工的质量不稳定的达不到高标准的产品消费者也将不满意,这些我们通通称之为落后产能,言外之意是要发展先进的技术产能。
另一方面则是市场升级,这个市场升级不是说我们把低成本的东西不生产了,或者换个包装集体涨价,所以大家现在才会在中国目前到底是消费降级还是消费升级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因为大家理解错了,国家提倡的消费升级是基本的生活用品、老百姓需要的东西依旧需要大量生产并不断提高性价比,而还有大量满足居民精神和文化需要的更高层面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需要我们企业来创造,不然就是通货膨胀了,而不是什么消费升级。
企业市场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创造性人才,他们可以尽情想象忽悠更有钱的老百姓买更贵的东西或者抽象的、艺术的文化产品,让所有不同阶层的人生活体验水平都有所提升。我相信在这波互联网风潮过后或者说即将要快速兴起的一定是能够洞察消费者深层次需求的创意产业,例如文化、教育、艺术等,甚至是市场营销这个职业。
企业转型升级的终极“理想模式”是彻底将人从物质的、生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回归精神文明的生活享受,众生同乐。但是,你知道的,就算技术条件上可以达到,资本家未必想让你达到,人不折磨人了,那么上帝怎么会发笑呢?资本主义的怪圈就是富人越来越有钱,生产越来越多的产品,而工人越来越穷,越来越买不起,不得已通过战争寻找倾销市场或者经济危机缓解、洗牌,重新分配权利资源,有人说可以通过加工资来解决啊,请问你老板同意吗?强大如美国工会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智能制造得以实现,对解决这个问题将会有所期待,从事生产的工人都是技术工人,获取更高收入,原来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工人将转型从事精神文化层面的服务业,收入同样提升,而不得不通过体力劳动来服务的工种将越来越贵,另外经济大数据将合理控制各行业的利润水平,通过人类互助和交换达到相对的公平和平衡,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我国的教育目前急需改革和加大投入就是这么来的。
最后,回归终极哲学命题,就是人会不会从这种劳动解放中获得幸福,古人吃饱饭就能达到的幸福体验我们现在需要多少东西才能满足?一切仿佛是无解的,毕竟像我这样的人一直在创造你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这是工作,也是全人类的自我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