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甘草跗粗角萤叶甲
               	               学名:diorhabold tarsalisweise
               类属:                           
             目录
1. 相关图片
                   2. 分布与危害
                  3. 形态特征
                  4. 发生规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药械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甘草跗粗角萤叶甲(diorhaboldtarsalisweise)为目前甘草生产的主要害虫。成虫与幼虫重叠发生,为害严重时仅剩叶脉和茎秆。人工种植的甘草如果当年为害严重,可造成第二年植株细弱甚至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4~6.0毫米,宽2.5~3.0毫米,黄褐色。触角11节,黑色,头顶及前胸背板中部各具1条黑色条斑,腹部各节基半部黑色。头顶具中沟及较粗的刻点;额瘤长方形,在其之后为较密集的粗刻点;触角达鞘翅基部。前胸背板宽为长的2倍,侧缘具发达的边框。鞘翅基部窄,中部之后变宽,肩角突出。足的腿节粗大,具刻点及网纹。幼虫胸足不发达,体背具1条黑纹,腹背两侧各有8个黑腺点,其下为8个瘤突,并生有短绒毛,身体其他部位有不规则的瘤突。
                                                             发生规律                                    在我国西北地区每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甘草根际及土缝等处越冬。翌年5月成虫开始活动,交配后产卵。幼虫共4龄,取食甘草叶片,常残留叶脉和上表皮,虫孔周线不齐,严重时甘草田无完整叶片。被害甘草残留叶片橘黄,脱落,严重影响光合作用,植株生长不良。6~8月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①越冬前清除田间残枝落叶,并进行冬灌处理,以达到防治目的。
②在5~6月份越冬虫口密度较大,或在发生盛期时防治2~3次,可选用90%的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20%的溴氰菊酯2000~3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3000倍液喷雾。
                               防治药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