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国的出借市场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已经从传统的银行储蓄出借慢慢形成以借贷、信托、基金、证券、保险和期货等众多形式存在的互联网金融出借。据相关报道,美元资产配置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引领着市场行情的变化。
但随着刚兑被打破,银行出借不再保本,该如何出借呢?
1、短期影响不大,可以按部就班购买出借产品
由于央行给了银行两年多的过渡期,银行需要循序渐进进行调整,不会立刻就转型。所以,短期内封闭式预期类出借产品、90天内封闭式出借产品仍然会继续发售,出借者不必惊慌,可以继续按部就班购买出借。
2、改变出借思路,提升自己的风险防范意识
以前出借者购买银行出借,觉得肯定是安全的,反正有银行去兜底,但是今后这种出借思维必须转变,产品赚了就是赚了,亏了就是亏了。出借者需要提升自己的出借水平及风险防范意识。
3、尝试净值型出借产品
目前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发行的净值化产品相对较多,出借者可以先尝试一下这类产品。其实净值型产品的风险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大,银行出借资金有严格的出借准则,净值型出借不会像基金那样大涨大跌,可能某一天或某一周的收益是跌的,但是长期来看亏损的概率仍然很低。
4、严格进行风险测评,不买超出自己风险能力的出借产品
出借者首次购买银行出借产品的时候,需要在线下网点做风险评估测试,但是过去有些出借者为了能买到高收益的出借产品,没有严格填写评估问卷,这种行为要禁止。建议大家一定要如实填写,不买超出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出借产品。
5、银行的结构性存款(推荐)
统计数据显示,在去年的一年内,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工、农、中、建、交、邮储、国开行)的个人结构性存款增加了4823%,和同期活期储蓄存款增长626%、定期储蓄存款下降569%的增速相比,其增速令人瞩目。由2016年12月末的899458 亿元增加到2017年12月末的1333302亿元;而中资中小型银行的个人结构性存款由2016年12月末的969152 亿元飙涨到2017年12月末的1432253亿,环比增长了4778%。虽然说结构性存款比定期存款风险大,但一般而言,本金的风险较小,而收益也与出借产品的收益率相差不大,况且目前各家银行对结构性存款的叫法不同,但是都不同程度地承诺保本保收益,比如承诺保本并保证一定的浮动收益,多数产品认购金额下限为5万元或10万元,最高收益率则因期限长短不同在4%44%之间浮动。
在目前银行的出借产品不保底的情况下,上面的几种出借选择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出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