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书推荐】互联网不仅让很多人变得愚昧,也让我们变得刻薄本周关键词:友谊、巴黎评论、家族史、专家、辣椒、插画、中国当代艺术、时间……陈佳靖 · // :来源:界面新闻字体:宋记者 | 编辑 | 七叶果小说网首页
撰文 | 陈佳靖
编辑 | 黄月
《渺小一生》
[美] 柳原汉雅 著尤传莉译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渺小一生》是一部书写友情的小说。故事开始时,小说中的四个男生刚刚从马萨诸塞州的一所著名学府毕业,准备一同在纽约大施拳脚:威廉一边在餐厅做侍者,一边寻觅在剧场演戏的机会;马尔科姆和杰比家境殷实,分别进入建筑师事务所和艺术杂志社工作,却对未来感到迷茫;裘德是四个人中最聪明的一个,他同时主修法律和数学,是一名出色的助理检察官,但对于自己的过去却讳莫如深。
不过,本书讲述的却不仅仅是年轻人之间的相伴相助。在上下两册、共计七百多页的篇幅中,主角裘德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他身上的种种疑点,譬如孤僻、贫穷、身体上的跛瘸以及总是突如其来的疼痛被一点点揭开,引向故事的真正主题:男童遭遇性侵的问题以及它对于受害者一生的影响。事实上,这并不是作者柳原汉雅第一次关注这一主题了,在其处女作《林中祕族》中,她就曾以大胆的手法描绘过加害者的视角。之所以选择男性而非女性,是因为柳原认为男性面对的社会制约更为复杂和隐晦,他们受到创伤后往往被压抑、忽略,也因此造成了更深远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渺小一生》选择以友谊化解人生伤痛的做法与当下许多年轻人的生存现状不谋而合。他们多半背井离乡,在外独自闯荡,鲜有亲情和爱情的眷顾,同性之间的羁绊成了唯一能够依靠的力量,这也是本书打动人心的地方之一。
《巴黎评论短篇小说课堂》
[美] 洛林斯坦恩 塞迪斯坦恩 主编文静 等译
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
这本书是九久读书人继《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文学读物,内容仍来自美国著名的文学杂志《巴黎评论》,但聚焦的不再是作家的长篇访谈,而是世界顶级的短篇小说。自创刊以来,《巴黎评论》除了发表访谈外,也一直在关注短篇小说的创作,希望通过刊载富有想象力的作品来引领读者的口味。年,时任《巴黎评论》总编辑的洛林斯坦恩邀请了二十位当代一流的短篇小说作家,让他们从杂志以往发表的短篇小说中选出自己喜爱的一篇,并为之撰写评论。二十篇小说加上与之对应的二十篇短评,成就了这部独具《巴黎评论》特色的短篇小说选评集。
斯坦恩在本书的前言里谈到,这本书是为那些不习惯阅读短篇小说的读者准备的。之所以命名为短篇小说课堂,就是希望读者能够通过作家审视作家的专业视角,感受到短篇小说的丰富与精妙。书中收录的小说风格迥异,展现了作家们独特的审美情趣,但无一例外,这些作品在某种层面上都显得很怪,同时仍然是成功的。其中不乏人们熟悉的作者,如雷蒙德卡佛、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等,有的人则同时出现在评论者和小说作者的名单上,如莉迪亚戴维斯和乔伊威廉姆斯。在斯坦恩看来,优秀的短篇小说应当言之有物且言之有术,这部选集就是对短篇小说何以优秀的最佳解答。
《家:家园、家族与消逝中东的记忆》
[美] 安东尼沙迪德著阎纪宇译
中信出版集团 -
安东尼夏迪德出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是一名黎巴嫩裔美国记者。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专注于中东地区的战事报道,曾两度获得普利策国际报道奖。记录战事、死亡和幸存者几乎成为了夏迪德的日常生活,他本人也因工作多次遭遇当地政府的驱逐和逮捕。这些经历使他对中东地区的政治、宗教以及社会阶层问题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当他面对被以色列空袭的故乡黎巴嫩时,他的感受更为特殊。在他心中,黎巴嫩不仅是一个饱尝战祸的地方,更是他根源意义上的家。这里联系着他的家族和祖先在马佳永建立的居所伊斯伯大宅,也代表着一份特殊的身份认同。
战争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族群造成的影响是毁灭性的,正如夏迪德在《家》的开篇所写,它曾经所拥有的声音和故事,盘子和碗,字母、语言和历史,已在一瞬间,于这样一个安静的早晨灰飞烟灭。如今,夏迪德的故乡马佳永已从曾经的交通要道沦为蛮荒之地。为了追寻过去的痕迹,夏迪德决定返回故里,将祖先留下的旧宅修葺一新。在这本书中,他详细记录了这次修缮计划的始末,并从个人回忆出发,追溯了整个家族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从黎巴嫩一路流亡至美国的百年迁移史。这些普通人摇摆不定的命运走向,正印记了中东的过去与未来。
《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美] 托马斯尼科尔斯著舒琦译
见识城邦中信出版社 -
当你要在一个不熟悉的领域里做出艰难决定时,你会向谁寻求意见?过去,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少数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专业知识的专家,而在今天,人们宁愿相信自己已掌握足够的信息,可以自主做出决定。这些信息来自更便捷的渠道互联网的搜索引擎、数字媒体的传播、大数据采集的主流观点但无论如何不会来自专家。专家二字已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智识的光环,乃至沦为人们抵制精英主义的关键词。
在美国学者托马斯尼科尔斯看来,伴随这一趋势发展起来的不是高知,而是人们的自大、自恋,以及固执的无知。互联网不仅让我们当中很多人变得愚昧,也让我们变得刻薄。但互联网只是专家之死的成因之一。在本书中,尼科尔斯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专家之死背后的深层问题,进一步阐释了专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及人们应该如何看待专业知识。其中一些现象是美国特有的,还有一些则是现代社会和财富积累的必然产物。
如今美国人普遍认为,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也就意味着对任何事物的观点也应是平等的。对此,尼科尔斯深刻地指出,这种反智主义和平民主义相结合的文化心态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荒谬的。它正在摧毁人类几个世纪积累的科学和理性,并加速瓦解着民主社会运行的根本,如不加以警惕,后果将十分危险。
《中国食辣史:辣椒在中国的四百年》
曹雨 著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川菜、云贵菜、湖北菜和湘菜是辣椒最常出没的菜系,而如今,辣味饮食早已突破地域特色,成为了中国现代饮食的标志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各地超市、便利店大量售卖的辣条、辣豆干、泡椒凤爪、辣鸭脖等零食,更不必说随处可见的麻辣火锅、香锅等菜肴了。近三十年来,这些辣味饮食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兴起并占据主导,不仅打破了地域的边界,也摆脱了曾经乡村食物的标签。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并未发生在同样作为主要调味料的盐、糖、醋身上,可见,在辣椒盛行的背后,还有许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它在当代中国是如何迅速普及的?在饮食之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关于辣椒的重要知识,你都可以在这本《中国食辣史》中找到答案。此书共分为三章,按时间线索梳理了中国食用辣椒四百年来的历史,并分别就中国食辣的起源、辣椒的文化隐喻,以及辣椒与阶级地位的关系展开了讨论。作者曹雨在写作时参考的文献资料十分丰富,除了与现代人类学相关的研究理论外,还涉及各地方志中的物产志、稗官野史、文人随笔、历代小说等,使本书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适合大众阅读。
《桑贝在纽约》《童年》
[法] 让-雅克桑贝 著任凌云 黄荭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
让-雅克桑贝是法国国宝级插画大师,也是美国顶级杂志《纽约客》的御用画师。他与勒内戈西尼共同创作的《小淘气尼古拉》系列曾风靡全球,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可爱又调皮的小男孩形象。然而,桑贝本人的童年经历却并不愉快。年,他出生于法国波尔多的一户贫寒人家,生活的拮据和父母关系的不断恶化使他早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中学毕业后,他便开始在外打工以补贴家用,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磨练画技,为各大杂志社供稿。
桑贝从始至终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他所画的内容皆取材于真实的生活,虽看似平凡,却因细腻的观察视角和幽默的叙事方式打动了无数普通人的心。年,桑贝正式进入《纽约客》工作,渐渐得到世界读者的关注。此次由上海译文出版社译介的桑贝作品系列包含《童年》和《桑贝在纽约》两册,画家为《纽约客》所绘的上百幅封面图就收录于后者之中。这两册书一同为读者呈现了桑贝从童年到成年再到成为知名漫画家的人生旅程,除此之外,每册书中还附有一篇访谈,读者可以通过文字更全面地了解这位画家传奇的一生。
《艺术永不眠:中国当代艺术的小时》
孙琳琳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一直以来,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是多数人对艺术的直观感受。通过阅读面向大众的艺术读物,譬如贡布里希的代表作《艺术的故事》,我们或许可以对世纪以前的艺术史一目了然,但对于仍处在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当代艺术,却很难有人给出系统的阐述。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孙琳琳从年开始为《新周刊》做艺术报道,见证了艺术圈十几年来的起起落落。在《艺术永不眠》一书中,她重新回顾了二十四个重要的艺术现场,并通过时间节点巧妙串联,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份历时二十四小时、跨度十二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导览。
书中提及的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均是艺术领域的焦点人物,其中不少人仍活跃于当今大大小小的艺术现场,如徐冰、张晓刚、方力钧、刘小东等。多年以来,他们的踏足之地正反映了当代艺术核心地带的多样性:北京是机会最多的,杭州是最先锋的,香港则是交易最活跃的。此外,作者还在书中附上了许多有趣且实用的清单,如十本必读艺术评论书十件必看的中国当代雕塑四大最具话题性当代艺术秀等,帮助读者更轻松地认识当代艺术。
《时间的秩序》
[意] 卡洛罗韦利 著杨光 译
博集天卷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无论你生活在地球上的哪个地点和时区,时间都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这一点似乎已是全世界人类的共识,即时间正如它在钟表上显示的那样,正在均匀而统一地流逝着。在时间的进程中,世间的一切也在有序地发生,构成了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如果以上的描述符合你对于时间的理解,那么这本《时间的秩序》将会颠覆你的认知。本书作者卡洛罗韦利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被誉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在此之前,他已出版过多部畅销科普读物,包括《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极简科学起源课》等。这本《时间的秩序》延续了作者在量子力学方面的探索,旨在为读者揭示时间的本质。在书中,罗韦利先是以简洁而诗意的语言为我们证明了时间的典型特征只是各种近似,是由于我们的视角而产生的错误。在接下来的第二和第三章中,他进一步讨论了在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时间和它的秩序,并赋予其自洽的意义。
根据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的描述,时间不是单一的,而是有无数的时间同时存在。本书将帮助我们理解时间的奥秘,并体会罗韦利在书中表达的观点:物理学并不描述事物在时间中如何演化,而是描述事物在它们自己的时间中如何演化,以及时间相对于彼此怎样演化。
人赞赏-->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表情您至少需输入个字发布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