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螃蟹苗什么时候放好


洞口螃蟹苗什么时候放好
夏季蟹池内应放养一些水花生、浮萍、芦苇、茭白之类的水生植物,为河蟹提供阴凉的栖息环境。另外,蟹池中要保持有大量的轮叶黑藻、节节草等幼嫩的水草供应,以便河蟹摄食和躲避敌害。用于遮荫的水草不能将整个池面都覆盖起来,池面应留有1/3左右面积的活动空间。彻底捞除污烂的水草,以免败坏水质,滋生病菌。养蟹池应经常检查水质,及时捞除剩食和污物,保持池水透明度5cm以上。勤注水、换新水。水源一定要卫生清洁,无污无毒。利用生物制剂调水,改水。
蟹种选购:以长江水系天然或人工培育的扣蟹为好,有条件的可自育扣蟹以降低成本。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附肢齐全
养蟹的稻田面积在2~20亩。应选择水质清新、水源和底质没有工业污染、进排水方便、光照充足的田块。底质以黏壤土为宜,不渗不漏,田埂高0 8~1米,坡度1:2或1:2 5,并要夯实,严防在埂中留有缝隙,造成漏水或逃蟹。养蟹的稻田面积在2~20亩。应选择水质清新、水源和底质没有工业污染、进排水方便、光照充足的田块。
底质以黏壤土为宜,不渗不漏,田埂高0.8~1米,坡度1:2或1:2.5,并要夯实,严防在埂中留有缝隙,造成漏水或逃蟹。沿田埂内侧四周开挖环沟,沟宽2~3米,深0.6~0.8米,作为养蟹的主要场所。要挖好田间沟,采取“十”字沟或“井”字沟的形式,供螃蟹爬进稻田觅食与隐蔽。所挖沟宽和沟深各为0.5米左右,并与环沟相通。
通常在田块的一端或一边挖足够面积的暂养池,用来培育大眼幼体或暂养蟹种,当收获成蟹时也可以使用,面积约占田块的5%,深1米。养蟹的全部开挖面积一般可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防逃设施可沿养蟹稻田四周架设塑料板或双层农用塑料薄膜防逃墙,通常高50~60厘米,埋入土内10~15厘米,用木桩支撑固定。防逃墙向内倾斜20~30度角。
进、排水闸门要排灌自如,水位易于控制,安全可靠。闸门要用绢布封好,以防螃蟹逃跑或敌害生物进入。水稻品种的选择应选择耐肥力强、茎秆坚硬、抗倒伏、生育期长、产量高的品种。无需晒田的品种在选择水稻时应优先选用。养殖河蟹期间如需晒田应以多次短时为原则,晒田时水位降至稻田田面露出水面。
洞口螃蟹苗什么时候放好
要切实做好防病工作,可以不定期施用杀菌剂等药物防治。出现病蟹、死蟹应立即查清原因,抓紧,人工育苗时反复使用土霉素等抗菌素药物,可造成蟹苗蜕壳变态为子蟹后,身体无法吸收钙质,甲壳无法变硬,常游至池边大批死亡,如果蟹苗中已有部分蜕壳变态为一期子蟹,不能购买,否则在运输后,蟹苗会大量死亡。蟹苗体色有深有浅,个体有大有小。这种蟹苗,如果是天然苗,可能混杂了其它种类的蟹苗,这种情况常见于天然苗中。如果是人工繁殖苗,是蟹苗发育不整齐,在蜕壳时极易自相残杀,蟹苗淡化不彻底,苗体呈深黑色,如果将它们直接移入淡水中培育,无论是天然苗还是人工苗都会昏迷致死。
放养前处理:从外地购回的蟹种,将其连同包装袋放入水中浸泡2~3min,冲去泡沫后提出片刻,再放入水中浸泡2~3min,重复3次,待蟹种吸足水份后再解开包装,取出蟹种进行药物消毒,一般用3%~5%的食盐水浸泡3~5min或用10~20g/立方米的浸泡10min,再放入暂养区。
投喂饵料应以优质的颗粒饲料,冰鲜小鱼、黄豆为主,尽量不投粉状饲料,以减少对水体的污染,投饵根据季节天气,河蟹的生长活动等情况适当增减,在河蟹脱壳期间,饲料中应添加营养添加剂,确保河蟹正常脱壳生长。一般在每年1月份干塘,干塘后池边清淤修岸,晒塘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10-15天为宜,稍硬即可,这样减少对塘口中水草和底栖生物的破坏,保持塘口原有的生态。
前期要求塘口多种草,种足草,中期管好草:一是水色过浓影响水草光合作用,应及时调水。二是水质浑浊,水草附着污染物应及时使用净水生物剂。三是水草枯萎,缺少活动应及时追肥,后期控制塘面水草的覆盖数量在60%左右,对露出水面的水草要割除老草头使河蟹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健康生长。
采用多次投放;防止投入量大,造成前期水质清瘦而青苔大量繁殖。在清明前投入一批螺蛳,量300斤/亩,至6月底逐步补充投放,螺蛳量500斤/亩,调节好池塘水质,又有利于螺蛳自然增殖并保障养殖中后期池塘有充足天然活饵。8月份是高温时期,是季节的交换阶段,为了适当降低水体内的温度和尽量少温差,池塘应保持高水位,经常加水及换水,2-3天加注新水一次,7-10天换水一次,加水选择在凌晨或上午进行,不宜在傍晚加水。
绿蟹经2月~3个月的饲养,蟹体肥壮,生殖腺饱满,上市价格显著提高。其每亩毛产量可达500kg以上,效益显著。但这种养殖方法只能在成蟹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进行。蟹种在天然水体中养成成蟹,其环境条件较好,天然饵料充足,成本低,成蟹上市规格大,品质好但回捕率较低。
洞口螃蟹苗什么时候放好
夏季蟹池内应放养一些水花生、浮萍、芦苇、茭白之类的水生植物,为河蟹提供阴凉的栖息环境。另外,蟹池中要保持有大量的轮叶黑藻、节节草等幼嫩的水草供应,以便河蟹摄食和躲避敌害。用于遮荫的水草不能将整个池面都覆盖起来,池面应留有1/3左右面积的活动空间。彻底捞除污烂的水草,以免败坏水质,滋生病菌。养蟹池应经常检查水质,及时捞除剩食和污物,保持池水透明度5cm以上。勤注水、换新水。水源一定要卫生清洁,无污无毒。利用生物制剂调水,改水。
2~3月份移栽马来眼子菜,用量750~1500kg/平方公顷,分成小簇用竹竿均匀插入河底5cm深处,在养殖过程中应保持沉水植物低于水面20~30cm,超出部分要割除,控制水花生、菹草的生长量,使水草覆盖率达80%左右。移植螺蛳:螺蛳在水底能自行繁殖,为河蟹生长提供优质的鲜活饵料;同时它又能摄食水底单胞藻类和有机碎屑,改善水质。
这种养殖方式已有几十年历史,60~70年代湖泊、河沟放流蟹苗;80年代改为放养仔蟹;近年来除放养仔蟹外还放养一龄蟹种,均有明显效果。但这种养殖方式通常不投饵料,其生产结果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尚属粗养方式。放养的水体要求水质良好,水草茂盛,流速平缓,与外界相通的水口少才有较好的效益,一般成蟹的回捕率仅0.5%~5%。
湖泊网围养蟹:在湖泊中选择水草茂盛、水质良好、水流平缓、水深适中的水域,用网片围拱成一定的面积(数十亩至数百亩不等),根据河蟹生长要求,投饵精养。这种养殖方式吸取池塘和湖泊养蟹的优点,其水质好,活动空间大,饵料充足,密度较稀,出栏的河蟹规格大,品质好,回捕率可达40%~60%,成本低,效益高。
利用稻田饲养成蟹,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水产养殖业。此法既可以使稻田少施肥料,杀灭虫害,杂草,又增加了水稻的千粒重,稻田环境稍加改造,也适应成蟹生长。一般养蟹稻田的水稻比不养蟹的稻田稍有增产,亩产成蟹20kg~30kg,高产稻田亩产成蟹可达50kg~75kg,其效益极为显著。
颤抖病在发病初期,病蟹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蜕壳困难,活动能力减弱或呈昏迷状态。随着病程发展,指节变红,而且不断向上蔓延。步足易脱落,螯足无力,步足连续颤抖,口吐泡沫,不能爬行,因此被称为“颤抖病”,有时可见病蟹步足收拢,缩于头胸部抱成一团,或撑开爪尖着地,若将步足拉直,松手后又立即缩回,亦有人称为“环腿病”,解剖蟹体,可见体内积水,肌肉萎缩,鳃丝发黑或呈黄色,三角膜水肿,并呈现粉红色,胃肠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