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中断使用条件有哪些

在司法实践中,针对诉讼时效往往很多时候会存在中断的情形,往往是有规定的条件的,那么诉讼时效中断使用条件有哪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诉讼时效中断使用条件有哪些
(一)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事实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其特点在于均是当事人有意识的行为,包括起诉、权利人主张权利或者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的行为。这些法定事由只要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出现即引起时效的中断。
(二)中断诉讼时效的法定事由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任何阶段均产生中断的法律效力。而且诉讼时效中断的次数不受法律限制,也就是说,诉讼时效因权利人主张权利或者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后,权利人在新的诉讼时效期间,再次主张权利或者义务人再次同意履行义务的,可以认定为诉讼时效再次中断。
(三)从诉讼时效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从而法定事由发生之前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与重新计算的时效期间没有关系,在此种意义上,民法学称诉讼时效中断为根本性障碍。
(四)当发生不可抗力致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时,不能导致诉讼时效中断。
二、诉讼时效中止和诉讼时效中断
(一)产生诉讼时效中止是因为客观事件的发生,其情形具体包括:
1、不可抗力;
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
3、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4、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5、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
(二)而诉讼时效中断是权利人与义务人的主观行动导致的,具体有以下情形:
1、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2、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3、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4、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3)无论是诉讼时效中止还是诉讼时效中断,二者都是由法律规定的,当事人的约定无效。
三、诉讼时效中断情形有哪些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诉讼时效中断使用条件有哪些的相关知识,根据规定,从诉讼时效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