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茶树等级多维度分类

古树普洱茶茶树分类可以是多维度的,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普洱茶茶树除树龄外还有那些分类?
一、茶园
1、原始古茶林
2、野化古茶园
3、原生态古茶园
4、生态古茶园
5、近代茶园
6、现代茶园
二、茶树
1、千年野生古茶树
2、野放大茶树
3、原生态古茶树
4、生态古茶树
5、老茶树
6、小茶树
7、台地茶树
三、树形
1、乔木型
2、小乔木型
3、灌木型
4、乔木种灌木栽培型
5、小乔木种灌木栽培型
四、叶型
1、特大叶类
2、大叶类
3、中叶类
4、小叶类
五、工艺
1、传统自然发酵工艺
2、晒青茶工艺
3、渥堆发酵熟茶工艺
一、叶型
1、特大叶类
叶长大于14cm,叶宽大于5cm,叶面面积在60平方厘米以上的为特大叶类。
2、大叶类
叶长10.1-14.0cm,叶宽4.1-5.0cm,叶面面积40-60平方厘米的为大叶类。
3、中叶类
叶长大于10cm,叶宽大于4.0cm,叶面面积20-40平方厘米的为中叶类。
4、小叶类
叶长小于10cm,叶宽小于4cm,叶面面积20平方厘米以下的为小叶类。
二、茶园
1、原始古茶林
原始雨林中野生的茶树林,一般胸径50cm、胸围160cm、树高15m、树龄千年以上。茶树间距约20~50m,每亩约20~30株,亩产10~20kg,极其稀有。雨林中物种繁多,生态原始。
2、野化古茶园
原始雨林间空地或雨林边缘,古人种植、但被抛荒数百年,无人看管,逐渐形成了野化趋势,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10m左右,树龄500~1000年。茶树间距约8~15m,每亩约50~90株,亩产30~50kg,极为稀有。人工干预少,野化生态环境。
3、原生态古茶园
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未被除去,多数茶树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茶树间距约3~5m,每亩约120~220株,亩产约50~80kg,数量稀有。人工干预少,只进行适当采摘和修剪,不施肥、不打农药、不除草、不翻地。蕨类、地衣、多种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共生,生态环境优。
4、生态古茶园
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已被除去,多数茶树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茶树间距约1.5~3.5m,每亩约190~400株,亩产约60~90kg,数量较少。一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农家肥、偶尔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好。
5、近代茶园
1912-1949民国年间,茶树矮化前,按照传统方式用种子繁殖的有性系茶园。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茶树间距约1.5~3m,每亩约200~400株,亩产约60~90kg。较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肥、有时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较好。
6、现代茶园
1949年以后,特别是64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园。树高60~90cm,每亩约3000~4000株,亩产约120~190kg。较强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打农药,除草、翻地。地表土裸露,靠施化肥维持产量,多数现代茶园生态恶劣,物种稀少,近年有向生态化、有机化发展的趋势。
三、树形
1、乔木型
植株高大,主干直立明显的树型。乔木型茶树分枝部位高,主根发达。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通常达3~5米,野生茶树高达10米以上。如云南大叶种、海南大叶茶,以及大部分野生大茶树等。
2、小乔木型
亦称“半乔木型”。植株高度中等,分枝部位离地面较近,主干较明显的树型。小乔木型茶树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树冠较高大,根系较发达。如郑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等。是中国栽培最广的茶树类型之一。
3、灌木型
植株矮小,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通常只达1.5~3.0m的树型。灌木型茶树近地面处枝干丛生,或从根颈处发出,分枝稠密。成年后无明显的主干。根系分布较浅,侧根发达。如毛蟹、苔茶等。是中国栽培最广的茶树类型之一。
4、乔木型灌木栽培
茶树植株在非人为控制条件下自然性状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态型,其树型可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乔木型茶树条列式矮化密植以后,多数植株仅有60~90cm高,种植密度也从过去的300~500株一亩提高到每亩2000~3000株,实际并不具备高大的乔木树型外观,因此笔者认为这类茶树从实际出发应归为乔木型灌木栽培更为合适。
5、小乔木型灌木栽培
茶树植株在非人为控制条件下自然性状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态型,其树型可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小乔木型茶树条列式矮化密植以后,多数植株仅有60~90cm高,种植密度也从过去的400~800株一亩提高到每亩2000~3000株,实际并不具备较高的小乔木树型外观,因此笔者认为这类茶树从实际出发应归为小乔木型灌木栽培更为合适。
四、工艺
1、传统自然发酵工艺
佛海茶叶制法,计分初制、再制两次手续。土民及茶农將茶叶採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复搓揉成茶,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別品质裝入竹篮。入篮須得湿以少許水分,以防齏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蘀。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为“散茶”。制造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现加工成“圆茶”、“砖茶”或“紧茶”,另行包装一过,然后输送出口,是为“再制茶”。
发酵工艺:晒青茶—少许水分回软—入篮—筑茶—分口堆存自然发酵,约需4-5个月,约15-30kg一篮。
现在很少有厂家有能力和技术按传统工艺制作普洱茶,传统工艺接近失传。
2、晒青茶工艺
即常见的普洱生茶工艺:鲜叶—萎凋—杀青—晒干
3、渥堆发酵熟茶工艺
即常见的普洱熟茶发酵工艺:晒青茶—湿水—渥堆—强制发酵,约需45天,一堆有数吨。
以上就是普洱茶的分类研究整理,希望能对爱茶人提供一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