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观后感

从盖·特立斯(gay talese)的纪实文学作品《向父辈致敬》(honor thy father)里,我们知道,原来做一个职业黑帮也并非全都是玫瑰和阳光。更多时候,是挤在闷热的房间里发呆,是吃糟糕的外卖食品,再辅之以短促但却恐怖的暴力行为。这正是《教父》给人的感觉,将传统黑帮电影光鲜亮丽的那面一扫而光,剩下留给我们的就是:部族式的强烈忠诚感、发生在布鲁克林那些足以致命的小规模邻里冲突,以及人若犯我,有仇必报的复仇模式。
马里奥·普佐(mario puzo)的那本小说,好就好在它让人觉得,故事似乎是从里面向外说出来的。他提供给我们的,并非什么国际性的阴谋交织,而是个类似初中班级一样拘束的私人俱乐部。大家都彼此认识,对各自的手段也都心知肚明。
影片也给人同样的感觉(普佐在改编剧本时花了不少工夫,而最终的定稿,我猜则是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功劳)。我们会倾向于认同唐·科里昂的家族,并非因为我们欣赏帮派战争,而是因为我们从一开始便与他们在一起了,看他们坐在餐桌上,吃着纸盒里的炒面,等待战争的来到。
教父本人甚至都不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占据这地位的是他最年轻、最聪明的儿子迈克尔,他既理解父亲那个位置的性质,同时又能给他的过时做法来些修改。教父在家族企业中的角色,正如他的名字所描述的;他独力于将会接手事业的下一代之外,满怀希望地将家族事业带上合法企业的轨道。
马龙·白兰度饰演的“教父”
读过小说的人或许会很惊讶,迈克尔竟然取代唐·科里昂成了影片焦点。事实上,面对有关家庭内部权力转移的原著小说,科波拉只是为了能更经济有效地直指其核心部分,才用了这办法。马龙·白兰度把教父演成了一个精明、坚强的老人,事实上,他是演员表里的第一号;而成功饰演迈克尔的艾尔·帕西诺则是影片的主角。
白兰度的表演是技巧娴熟的举重若轻。他的声音如喘息,如耳语,肢体动作故意缺乏精准度,达到的效果就是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男人,他对权力早已处之泰然,无需再刻意提醒周围之人。白兰度看上去确实很符合唐·科里昂的形象,主要是因为他的表演,还有一部分原因则在于化妆效果,尽管他嘴里的棉花可能塞得稍多了一点,令他的面孔下半部完全失去了动态。
其他演员的表现也都个个充满灵感。虽然《教父》是部长达三小时,而且十分强调细节的电影,但还是不可能有时间去介绍诸如下列人物的背景和身份:家族心腹克莱蒙扎、电影大王杰克·沃尔兹、职业杀手卢卡·布拉西、坏警察迈克卢斯基等等。科波拉和制片人艾尔·鲁迪(al ruddy)找了些固定类型的演员,本色地饰演这些角色,掩盖了上述问题。例如爱尔兰裔警察一角,他们就简单地把斯特林·海登(sterling hayden)往里边一放,然后随便他去干他自己的。理查德·卡斯特拉诺(richard castellano)是稳如泰山的克莱蒙扎,约翰·马利(john marley)则完美演绎了可恨的好莱坞大亨(没错,他早上醒来还是会发现,不得不取消赛马的打算)。
《教父》中的父子(艾尔·帕西诺和马龙·白兰度)
小说《教父》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系列让人无法忘怀的场景。普佐讲故事很棒,但做编剧并无大料。影片几乎把小说中所有东西都照搬了过来,除了妇科修复手术那部分。电影里,一场杀人戏都没落下;以教父女儿婚礼(还有来宾们在楼上的行为)作为开场;连汽车炸弹的数目,背叛的次数和绞杀的次数也全都和小说一致。
科波拉为所有这些材料找到了适合的风格和视觉效果,于是《教父》成了某种稀有的东西: 一部脱胎于畅销书的真正优质的影片。决定用符合过去时代背景(四十年代中期与后期)的舞美,这一点很关键;倘若他们真如原本计划的那样,为省钱而把整个故事搬到现代,这电影绝对不可能成功。但它作为一部时代剧却获得了出奇的成功,充斥着线条流畅、凹凸有致的豪华轿车和战后流行的各式帽子。科波拉和摄影师戈顿·威利斯(gordon willis)一起,用彩色摄影实现了某些有意思的效果。影片刚开始的部分,有一种褐中带红的色泽,稍稍过曝,感觉就像是一份1946年的报纸增刊。
虽然影片长达三个小时,但却能令我们看得津津有味,其节奏也无需匆匆忙忙。唐·科里昂移交权力的过程,其时间流逝也都是精心设计出来的,如果时间上缩短,节奏上变快,那就不合适了。可即使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片长,如果你没读过小说的话,可能还是有些人物关系没法完全弄清。也可能,你弄清楚了,仅仅通过人物的彼此注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