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6月当月,中国进出口更是年内首次双双实现正增长

最新的外贸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6月当月,中国进出口更是年内首次双双实现正增长。中国企业网财经
当月,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长51%,其中,出口增长43%,自4月份起连续三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进口在4月、5月份两位数降幅后也于6月份转负为正,增长62%。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美国和欧元区制造业pmi上升到近一年半的高点,促进了外需的改善。
不过他强调,外部环境将是下半年pmi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由于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今年外需明显萎缩,再加上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因素加重,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陈中涛指出,欧美重启经济的持续性、有效性、可靠性等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一方面,近期美国等地区有反弹的趋势,不排除下半年会出现进一步的疫情反复;另一方面,疫情之下,全球经济贸易的衰退不可避免,比如imf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下降49%,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经济将下降52%,wto也预计全球货物贸易将下降13%至32%,联合国贸发会议则预计全球贸易将下降20%。
此外,疫情之下,贸易保护主义有进一步抬头趋势,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也正是中国打造双循环新格局的历史背景。
近期中国多次提及双循环新格局,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赵庆河认为,消费品和新动能行业较快增长有利于促进内循环主体格局形成。
7月份,消费品行业加快回升,消费品行业pmi为516%,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且连续4个月高于制造业整体,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有所上升。
新动能也持续较快增长,国产科技发展进程加快。
高技术产业pmi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至513%,其中新订单指数上升05个百分点至525%。
装备制造业pmi为518%,高于制造业整体,其中生产指数保持在558%的较高水平。
国内消费需求上升,国产科技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内循环主体格局加快形成。
他说。
中小企业压力大7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也升至了近期高点。
当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81%,与上月相比,上升了13个百分点。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当月出厂价格指数只有522%,而且比上月回落了02个百分点。
赵庆河表示,受下游行业需求回暖影响,上游产品价格涨幅明显,石油加工、钢铁、有色等制造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均高于630%,出厂价格指数均高于580%。
陈中涛指出,价格指数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产端的改善,受企业采购量较快增长带动,上游的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价格在上月基础上继续保持上涨趋势,近期石油等能源价格大幅提升,也提振了原材料购进价格。
不过他强调,目前的购进价格指数明显高于出厂价格指数,而且在原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同时,下游企业的出厂价格则出现了进一步回落,一升一降之间,原材料购进价格与出厂价格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
未来需要高度关注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挤压中下游企业利润的问题,尤其是中下游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其面临的压力正在进一步上升。
小型企业本来基础就差一些,其对疫情冲击的承受力也更弱;从行业结构上看,中小企业大多位于下游的轻工业等领域,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无疑会抬高这些企业的成本,挤压后者的利润,从而影响其景气度。
事实上,不同规模企业的景气度与价格走势分化非常明显。
7月份,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的购进价格指数都高于50%,分别为590%、575%和567%。
而在出厂价格上,大型和中型企业的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36%和518%;小型企业的出厂价格指数则低于50%,为493%。
赵庆河提供的调查结果显示,本月小型企业pmi为486%,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其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8%和468%,表明小型企业供需两端继续承压。
此外,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部分企业反映,洪涝灾害导致物流运输不畅,出现厂房、设备、存货浸水等问题,生产经营也受到一定影响。
唐建伟也强调,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小微企业以及就业压力。
他指出,在疫情和水灾交替冲击下,小微企业生存压力骤增,需要针对性政策加以扶持。
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小型企业生存压力加大直接影响到就业状况,制造业的就业指数仍低于荣枯线,这需要引起重点关注。
他说。
财经提示:中国7月财新制造业pmi,是对中国总体制造业状况、就业及物价调查的一项衡量制造业状况的指标,高于50表明制造业扩张,对澳元有利。
反之,低于50,表明中国制造业萎缩,对澳元不利。
制造业界对未来12个月持乐观态度,7月中国制造业乐观度虽较上月小幅回落,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企业普遍看好增长前景,原因是预期经济将从疫情中继续恢复,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