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流中华鲟,推动物种保护国际合作

4月13日,湖北宜昌市举行了“保护中华鲟,保护母亲河”第61次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今日中国》记者参与了此次放流活动。
▲ “2019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宜昌市举办,放流地点在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中新社供图
视频加载中...<script src=/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水中活化石
鲟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白垩纪,在地球上至少繁衍了1.5亿年。中华鲟是世界27种鲟鱼中最珍稀的一个种类,可谓是水中的活化石。
20世纪以来,由于过度捕捞、环境变化等影响,中华鲟自然种群规模不断缩小。因此,中华鲟成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中华鲟,学名acipensersinensis,体长平均约40厘米至130厘米,体重最高达600千克,体型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鲟鱼的骨骼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化程度普遍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
1982年,为保护中华鲟,国家水利部批准成立中华鲟研究所,以人工繁殖的方式拯救野生中华鲟。1996年4月,湖北省宜昌市建立“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随后研究所整体由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管理。
▲ 中华鲟研究所内繁育的中华鲟。喻捷 摄
如何人工增殖保护中华鲟?
据中华鲟研究所研究员杜合军介绍,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华鲟保护的研究工作。通过人工繁育中华鲟,后续进行人工增殖放流,保证中华鲟物种不受人类活动和经济建设等的影响。培育中华鲟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幼苗繁殖培育;其次是将人工培育的中华鲟进行野化训练,以锻炼放流到自然环境后的生存能力;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适宜的时候将人工繁殖中华鲟放流回野生环境。
经过多年努力,该研究所已实现全人工条件下成功繁殖中华鲟,摆脱了以长江野生中华鲟为资源进行人工繁殖的局限,有效地保护了长江的生物多样性。
1982年中华鲟研究所成立以来,共有超过500万尾中华鲟被放流至长江。部分放生的中华鲟中带有追踪装置,放流后,研究人员将通过移动网络追踪声呐信号,密切关注这些中华鲟的生存状况。
▲ 中外志愿者在运送中华鲟。喻捷 摄
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
年初,法国驻华大使黎想在接受《今日中国》记者独家专访时谈到,中法之间进行了深入的生物多样性合作。“中国是一个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化、工业化、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濒危物种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黎想说,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中国举办。同年,“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也将在法国举办。法中双方的共同努力会带来这一领域的更多成果。
▲ 世界自然基金会河流项目经理程琳向记者介绍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开展动物保护和物种保护的情况。喻捷 摄
在本届放流活动现场,世界自然基金会河流项目经理程琳向记者介绍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开展动物保护和物种保护的情况。她认为,中国在气候变化、低碳城市以及淡水保护工作方面拥有丰富的案例和经验。她说“目前,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把在物种保护方面的影响扩展到全球,我们也希望把中国三峡、长江这样好的环保案例推介出去,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项目经理汪卢弘接受记者采访。喻捷 摄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项目经理汪卢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国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过去,中国都是把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优秀经验和案例引进来,解决中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但现在,“随着中国不断走出去的脚步,在东南亚,在世界其他地方,也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经验向外输出,做出贡献”。
除了保护中华鲟,三峡集团还在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江段开展了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包括对珍惜特有鱼类、植物及其他重要物种栖息地的保护,这些都是中国“长江大保护”战略的一部分,也是未来国际合作的方向。
▲ 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黄桂云介绍植物物种保护情况。喻捷 摄
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已经成为珍稀植物的“聚集地”,三峡库区内直接受淹没影响的560种陆生植物物种,已得到迁地保护的达436种,共1.8万余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9种,二级52种,重点保护植物8种。研究所还成功繁育了完全淹没在江底的两种三峡珍稀特有植物——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珍稀植物全部要回归到长江两岸的原产地,这样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黄桂云说,“我们在繁育的过程中,还发现了新品种,扩大了植物的群落,也是一种保护。”
▲ 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内的植物标本。喻捷 摄
(本刊记者 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