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月份以来,华北、东北玉米价格轮番上涨,港口价格止跌反弹,整体感觉上涨的行情来了。
东北和华北地区基层农户手中余粮仅有1成到2成,其他产区玉米基本售罄。随着余粮见底,供求杠杆再度倾斜,玉米价格行情也相应的开始回暖。近山东累计上涨20-50元/吨。玉米价格强势逆袭,原因何在?
→
政策导向利多,市场信心增强
3月15日,东北地区启动一次性储备计划,收购总量304万吨,其中黑龙江168万吨、吉林80万吨、辽宁56万吨。并称,3月15-16日,各库点将陆续开始收粮,截止日期将至2019年5月31日。而新的消息称,本轮的收储将提前至4月30日左右结束。之后,近期市场有关拍卖时间推迟的传闻层出不穷,起初消息称拍卖拍卖延续至6月份,之后又有消息称将推迟至7月,底价提高150-200元/吨。虽未见官方政策公布,但是市场普遍预估今年政策拍卖玉米时间将延迟,大概率在6月份左右,底价提高100-150元/吨,政策消息面向好,给予市场信心。
消息面:中国头号大豆生产省份——黑龙江省农业部门表示,2019年黑龙江将会把提供给大豆种植户的补贴削减到不高于每亩270元,低于去年的每亩320元。今年提供给玉米种植户的补贴将会适当提高,但是仍然会比大豆补贴每亩低200元以上,去年玉米种植户的补贴减少到了每亩25元。再叠加大豆振兴政策推动,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调减或已成定局。
→
主产区基层粮源见底,助力行情回升
截至4月7日,东北三省一区农户玉米销售进度为90%,同比快1个百分点。随着销售进度加快,主产区基层农户手中余粮基本见底,其中,东北主产区农户手中粮源更是寥寥无几,且贸易商手中前期囤库多为高成本货源,因此在市场供应面缩水,价格现涨的背景下,贸易商惜售情绪增强,深加工企业到货量持续的大幅缩水。
总的来看,玉米连续的弱势调整之后,随着主产区玉米的供应格局由宽松转为紧缩,再加上,政策风向偏多,国内市场底部构建基本完成,而在企业库存逐步消耗、上量持续减少的背景下,企业纷纷上调价格,另外,由于前期市场贸易环节收的均为高价粮,因此,在价格出现上涨迹象的背景下,贸易商惜售待涨情绪增强。
→
2019年上秋,玉米行情怎样
去年新玉米收获期推迟,企业入市的积极性不高,东北农户的售粮进度明显偏慢。2018年12月底,东北地区农户玉米的销售进度约37%,同比低了20个百分点。春节后,随着天气逐渐回暖及农户变现的需要,东北地区玉米购销趋于活跃,3月中旬,国家启动一次性储备收购后,玉米价格企稳回暖。3月底,东北地区三等玉米收购价每吨1600-1700元。
目前,华北的玉米比东北每吨高200多元,带动东北玉米向华北流动,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各方较为担心的东北部分地区“地趴粮”销售压力得到缓解。2019年3月底,东北农户玉米的销售进度为85%,比前期明显提升。
尽管当前市场购销有所回暖,但玉米消费的基本面还有待观察。一方面玉米深加工利润下滑,特别是华北的酒精企业连续三个月亏损,工业消费短期内难有大幅增长。另一方面,非洲猪瘟的影响持续显现。2月份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大幅下降,不利于下半年玉米饲料的消费。非洲猪瘟对饲料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市场对玉米、麦麸的需求少了,价格也下来了。考虑到国家临储玉米库存已大幅下降,市场供给压力缓解,预计后期玉米价格将保持总体平稳。
近期华北、东北、港口玉米价格上涨,这是一个好现象,至少看到了一些希望,不再像3月份那样“跌跌不休”,4月份虽然没有政策利好扶持,但玉米价格却稳中有升,这也反映出市场供求关系。玉米价格想要进入真正的市场化,就得弱化政策导向,无论是省级玉米收储,还是国储玉米收购,短期来看是有稳定市场的作用,但从玉米走向市场化的进程来看,这样的操作是不利的,容易拉长市场化进程,需要多在需求端想办法,引导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综合利用率。只要把上、下游环节打通、走强了,玉米价格突破1元/斤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市场需求没有走强走稳,即使短期玉米价格有突破1元/斤,那也只会是“昙花一现”,终究还会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