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艺
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
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的仪式。
唐代煮茶,多用姜盐添味,世称姜盐茶,诗人薛能《茶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煮更黄。”
宋初流行点茶法,把茶叶碾成细末,冲出来的茶汤要色白如乳,《观林诗话》载,北宋苏轼喜欢凤翔玉女洞的泉水,每次去,都要取两瓶携回烹茶。
苏轼有《和蒋夔寄茶》一诗:“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苏轼本人很注重茶的养生效果,吃完饭后用浓茶漱口,可解除烦腻。
有中国人落脚的地方,就带去饮茶的习惯;中国人最先发现茶叶,是饮茶的古老民族。明代起便开始流行泡茶。
关于茶
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饮茶习惯在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历史。
唐朝中叶,陆羽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关茶叶的著作——《茶经》,从那以后,饮茶风气很快吹遍中国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嗜茶。
十七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将中国的茶输入欧洲,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在英国贵族社会中,“饮茶”已成为一种时尚风范。
在中国,“茶”因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两种发音方式,在北方发音为cha,在南方发音为tee;这也是为什么由中国北方输入茶的国家,如土耳其的发音是hay,俄国是chai,日本是cha;而由中国南方经海线输入茶的国家,其发音则不相同,如西班的发音是te,德国的是tee,而英国则是tea。
关于喝茶
茶是中国人的国饮,因为茶中含有多种维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脑、利尿等功能,因此中国人相信一个常饮茶的人,必能延年益寿,而现代进步的科学,也已证明茶有医学上的效用,对人体有益处,因此茶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天然的健康饮料。
茶饮的正式记载,要从《三国志》开始,才有较可靠的依据。此时茶饮仅流行于部分南方上流阶层间,一般社会对于茶饮抱持着存疑态度;而部分北方人尚不知茶为何物,嗜茶者多被视为“漏扈”、“厄”、“酪奴”等轻蔑的字眼。
在北朝,达官贵人宴饮中有时也陈设茶饮,但多抱持着「耻不复食」的心态,只有江表残民至北朝投顺者,一时改不了在南方的喜好,因此仍习惯茶饮。及至隋代南北统一,以迄大唐的太平盛世,渐渐南方的饮茶风尚,使嗜吃乳酪的胡人,也开始习惯茶饮。
因嗜茶人口日增,风气逐渐形成,久之茶便成为日常大众化的饮料。此即为由尝试至肯定的过渡时期。
当时出现几个承先启后的现象:
一、茶叶由最初的药用性质,至于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到了隋唐时代,茶已成为纯粹的饮料;
二、从原本要到人烟稀少的山区,到引进茶树于山坡地栽种,以茶谋利的茶农也逐渐有其重要的角色;
三、从原本不讲究焙制、烹点、水质等方法的“茗饮”,到人们逐渐重视茶道,而真正拥有饮茶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