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传输码型

1.单极性不归零码(即nrz码)
编码器直接编成这种最原始的码型输出。单极性不归零码(全占空τ=t)的码型及其功率谱如图5-13所示。单极性nrz码不符合要求,它不适合在电缆信道中传输。
2.单极性归零码(即rz码)
单极性归零码(τ=t/2)的码型及功率谱如图5-14所示
rz码与nrz码相比,成份不为零,其他缺点仍然存在。所以单极性归零码也不适合在电缆信道中传输。
3.传号交替反转码(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的码型及功率谱如图5-15所示。由于传号码(我们称“1”码为传号码,“0”码为空号码)的极性是交替反转的,所以称为传号交替反转码,简称ami码(这是一种伪三进码)。
ami码与二进码序列(指编码器输出的单极性二进码序列)的关系是:二进码序列中的“0”码仍编为“0”码,而二进码序列中的“1”码则交替地变为“+1”及“-1”码。从ami码的功率谱中可以看出它有以下优点:
(1)无直流成份,低频成份也少。
(2)高频成份少。
(3)码型功率谱中虽无定时钟频率成份,但经全波整流,可将ami码变换成单极性半占空码,就会含有定时钟成份,便可从中提取定时钟成份。
(4)ami码具有一定的检错能力。
由于上述优点,ami码广泛用于pcm基带传输系统中,它是ccitt建议采用的传输码型之一。
但ami码的缺点是二进码序列中的“0”码变换后仍然是“0”码,如果原二进码序列中连“0“码过多,ami码中便会出现长连“0”,这就不利于定时钟信息的提取。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引出了hdb3码。
4.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码)
hdb3码编码规则如下:
(1)进码序列中的“0”码在hdb3码中原则上仍编为“0”码,但当出现4个连“0”码时,用取代节000v或b00v代替。取代节中v码、b码均代表“1”码,它们可正可负(即v+代表+1,v-代表-1,b+代表+1,b-代表-1)。
(2)取代节的安排顺序是:先用000v,当它不能用时,再用b00v。
000v取代节的安排要满足以下两个要求:
①各取代节之间的v码要极性交替出现(为了保证传号码极性交替出现,不引入直流成份)。
②v码要与前一个传号码的极性相同(为了在接收端能识别出哪个是原二进码序列中的“1”码——原始传号码,哪个是v码和b码,以恢复成原二进码序列)。
当上述两个要求能同时满足时,用000v代替原二进码序列中的4个“0”(用000v+)或000v-);而当上述两个要求不能同时满足时,则改用b00v(b+00v+)或b-00v-,实质上是将取代节000v中第一个“0”码改成b码)。
(3)hdb3码序列中的传号码(包括“1”码、v码和b码)除v码外要满足极性交替出现的原则。码型反变换的原则是:接收端当遇到连着3个“0”前后“1”码极性相同时,后边的“1”码(实际是v码)还原成“0”;当遇到连着2个“0”前、后“1”码极性相同时,前、后2个“1”(前边的“1”是b码,后边的“1”是v码)均还原成“0”。另外,其他的±1一律还原为+1,其他的“0”不变。
5.传号反转码(cmi码)
cmi码变换规则。
“10”作为禁字不准出现。收方码流中一旦出现“10”判为误码,借此监测误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