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爵位等级排列有什么用(古代爵位对应的官品)

本文主要介绍古代爵位等级排列有什么用(古代爵位对应的官品),下面一起看看古代爵位等级排列有什么用(古代爵位对应的官品)相关资讯。
西周时期,贵族头衔分为六个等级,即王、公、侯、叔、子、人。
当时世界上最高的人是天子,被称为“王”。原则上,没有“国王”。
东周末年,一些诸侯擅自称王,却得不到周天子的承认。
比如秦、楚、徐、宋、越国这些被称为王的国家,他们离周朝的宗族都很远,所以他们率先破坏了周朝的礼仪制度。
一些戎狄首领也自称为王,如王绍、王陆和汪锋,但他们也不被周天子承认。
秦朝最高统治者称帝,去除贵族,废除封建制度,改为郡县制,只保留公、侯、伯、子、公等爵位。
汉朝时没有皇家爵位,但爵位增加到二十级。
西汉虽然没有男爵,但恢复了封建制度,皇帝是诸侯。
魏晋时期恢复王爵,同时将王细化为太子、郡王,以体现与皇帝的亲疏程度。
事实上,唯一一个用“太子”二字作为称谓的朝代是清朝。
《白虎通》记载:封号的五个等级,即男、男、侯、伯、子,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五行。
公爵01
其中,齐桓公的“公”意为廉洁无私,善于治理人民,以一颗公正的心为天下人民做决策,故称“公”。
周公在朝臣中地位最高,如周公和召公。较大诸侯国的君主一般是公爵,如鲁昭公、秦穆公和齐桓公。
《周礼》记载:齐桓公在方圆有500里的封地。
02侯爵
《逸周书》记载:侯爵的“侯”是等待、服从、欢迎、按天办事的意思。
较小诸侯国的君主一般都是侯爵,如曾侯、蔡侯、侯钰等。
侯爵朝见天子,需手持玉器信圭,以此提醒“侯”应该尊重天子,谨慎从事。
03伯爵
伯爵的“伯”意为率百姓顺应天时耕作的长者,或为治理封地辅佐天子。
再小一些的诸侯国国君一般为伯爵,如井伯、荣伯、单伯等等。
“伯”朝见天子手执玉器躬圭,寓意着绝对服从天子。
04子爵
子爵朝见天子时,手持玉器谷璧。
“子”最初为姓氏,源于古老的殷商部落,其后代建立了商朝,子姓成为了国姓。
一些与姬姓疏远的诸侯国,或较小的诸侯国国君为子爵,如楚国、越国、耿国、巴国、邾国、莒国等等。
楚国最初为子爵,曾要求周天子提升爵位而遭到拒绝,于是自封为王爵。
05男爵
男爵朝见天子时,手持玉器蒲璧。
“男”有担当、担任等含义。
可见记载的诸侯国中,惟有许国国君为男爵。
周天子在国家发生战争、迁都等重大事件时,对有功于周王室的低等爵位国君,有晋升爵位的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