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很难喝懂,尤其是生茶!以致于有人直接不承认生茶是普洱茶。
理由呢?据调查,很多茶友刚开始喝生茶的时候,是把它当成传统绿茶来品的,只不过这种与众不同的晒青绿茶较为另类些,没接触过的朋友们初次品往往会觉得它“其貌粗糙平庸,其香不扬,其味苦涩不堪”,然后得出此乃“低档绿茶”的结论。
如果品鉴之人到此为止不再品饮生普了,那他对生普的概念也就根深蒂固地停留在这里,对此我们无从置喙,只是为他错失了一种好茶而深感遗憾。
还有一部分人发现:我喝着像“低档绿茶”的这种生茶,居然有那么多人品饮、搜藏、喜爱和吹捧,为什么?带着这种疑问和“存在就必然合理”的好奇之心,他们主动或被动地继续试泡试饮生普……
结果?自然是被生茶俘虏,深深迷恋其中不可自拔了!
虽然每个人爱上生普的缘由各不相同,被其俘获的过程也不一样,大致经历却相似,我们可以把它总结成一个「普洱生茶喝不懂定律」,即:不认可→拒绝→好奇、疑问→坚持→惊喜→爱上它。
细加分析发现:因为刚开始带着传统绿茶的惯性思维去品鉴生茶,下意识地套用了绿茶的那一套品鉴标准,于是:粗矿的外形自然是不符标准,香气、鲜爽度也肯定不如绿茶,一成不变的冲泡方法去对付普洱生茶,要么淡而无味,要么苦涩难当!
于是,一部分人知难而退,即【定律】的“不认可→拒绝”。
幸存下来的一部分由于“好奇、疑问”,“坚持”下来。
先是努力地学,然后改变不同方法地冲泡,再辅以痛苦地喝、品,后来?当然是发现了普洱生茶奇特的水中香、天然的橄榄甜和绝妙的喉头韵,那就是“惊喜”啦!
所以,如果你有朋友没喝过普洱生茶,又想试一试的话,请给他看下这个定律先:不认可→拒绝→好奇、疑问→坚持→惊喜→爱上它!
甘苦一念——品鉴生茶的苦与甜
普洱生茶的魅力就在于不着一字一句,却每一泡都滋味万千,让人只觉言有尽而韵无穷。村村寨寨、一地一味,总给人惊喜,令人意外。
各位茶虫,在学茶的道路上,你走到了哪一步?你喝懂生茶了吗?下面昆仑再给各位茶虫分享一些关于生茶的知识,助大家一臂之力。
普洱生茶我们一般品它的香、甜、生津回甘、喉韵、水路、苦涩度。
香气主要是指干茶香、杯底香、茶汤香。干茶香也就是茶饼自然散发出来的香气,拿起整个茶饼轻嗅便可清晰的感受到,存放适当的新茶一般气味清新,带有淡淡的甜香,老茶则散发陈香;如若存放不当,很容易吸入异味,影响普洱茶整体品质,因为茶叶具有极强的吸附性。
杯底香一般在第一泡的时候表现最为明显,洗茶之后,轻轻摇晃公道杯,分三次来辨别:热嗅、温嗅、冷嗅,各闻三次,每次3-5s,时间久了容易嗅觉疲劳,具体方法为:洗茶水倒掉之后闻一次,待公道杯稍微冷却闻一次,公道杯冷却后闻一次,从而感受香气的变化,温嗅的香气是最能代表一款普洱茶。新茶经常出现馥郁的花果香和花蜜香。
茶汤香则没有干茶香和杯底香那么容易感受到,需要轻啜慢咽,茶汤含于口中时,轻微搅动舌尖,配合微微的呼吸,凝神体会,茶汤香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层次感明显。
茶汤的甜味表现在茶汤入口接触到舌面的那一刻,茶汤流过舌面时,刻意放缓茶汤流淌的速度,集中精力于舌面,仔细感受茶汤的甜。一般而言,大多数普洱生茶入口苦味大过甜味,但部分山头茶甜度还是比较高的,比如昆仑的定制春茶的临沧茶区冰岛和小户赛,茶汤入口便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那种清新自然的甜味。
生津和回甘是两种不同的感受,但它们经常相依相存,生津即茶汤咽下后,两颊和舌面不断的冒出细细密密的小水泡,口水变多,还有一种就是常说的舌底鸣泉,茶汤经过口腔接触到舌头底部,舌下会清晰地感受到不断有津液生成,如同泉水涌动的感觉,这就是舌底鸣泉现象。有的茶,生津之后回甘即刻显现,有的则稍微缓慢,是一种茶汤咽下之后才会出现的甜感,更多体现在舌面上,回甘强烈的茶在喉咙部位就非常明显。
喉韵在普洱生茶中也是经常提到的名词,它一般在三、四泡以后比较明显,喉韵的表现也不难感受,或是像吃了薄荷糖一样甜凉的感觉,或是呼吸时喉咙有明显放空的感觉,或是回味时香甜从喉咙蔓延到呼吸整个呼吸。
普洱茶水路或粗狂或细腻,如何感受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含一大口茶汤在口中,舌尖慢慢搅动,感受茶汤流淌过口腔两侧的触感,水路细腻的茶汤,流经之处会有一种特别柔润的触感,而且咽下后口腔和喉咙一段首先不会产生干燥感,还能保持清爽的感觉。
苦涩,是茶之本性,然而在品饮过程中它能迅速化开,转为甜醇的滋味,有的可能会稍微慢一点,所以当你尝到茶汤的苦就放弃了一款茶,是不明智的,比如说老曼娥,前面苦,后面却是能让人惊喜的甜。
不是每个人都能喝懂生茶,学习普洱茶品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喝一泡茶都可以看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甚至我们可以把品饮到的滋味、香气、口感、以及自身感受记录下来,不断的记忆和反复回味,你的品鉴能力定会有极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