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见到的茶,有条索形的、半球形的、球形的,制成这些造型最重要的工艺,便是揉捻了。
要说到制茶过程中揉捻这个步骤,大多数人可能都能猜到,无非就是像揉面团一样,把茶叶揉过来揉过去,揉成想要的造型即可。
揉捻茶叶主要有三个作用。
一、揉捻成形,为茶叶外形打基础
揉捻最显而易见的作用就是给茶叶“做造型”。本来松散自然的形态,经过特殊的手法揉搓,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
最常见的条索形茶比如滇红,球形茶比如铁观音等,这些形状都得益于揉捻这个工艺。当然,有的茶也运用了其他方法辅助造型。
二、使茶叶细胞破损,茶汁溢出
经过揉捻,茶叶的细胞适度破损,细胞中的汁液会溢出茶叶表面。只有这样,在泡茶的时候茶叶中的物质才能浸出,简单说就是能泡出味。
白茶的制作工艺就是“不炒不揉”,平时我们看到的白茶外形是松散的,看起来就像是树叶直接晒干。所以在喝白茶的时候,会感觉到比其他茶类要淡,浸出的速度要慢一些。
三、为茶叶发酵做准备
这个作用主要是制作红茶的时候体现的。
经过揉捻之后的茶叶,细胞破损,茶汁溢出,于是茶中的有效物质和参与发酵的酶充分接触,为接下去的发酵工序做好了准备。
揉捻之后,把茶叶转入合适的地方,控制好温湿度,就可以让茶叶尽情的发酵啦。
那么,揉捻茶叶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
传统方法当然是手工揉捻了。最常用的方法是茶叶放到竹筛上揉搓,手法就像打太极。还有一种是用布将茶叶包起来借助木板等工具揉捻,叫包揉,一般是制作类似铁观音的球形茶时使用的揉制方法。
现代茶叶的制作,主要使用机械揉捻,揉捻机的种类也有不少,原理大同小异。大概就是将茶叶放入揉捻机,调节好压力和转速,让茶叶在一定的压力和旋转中慢慢溢出茶汁,从而代替费时费力的手工揉捻。
茶叶揉捻这个工序,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揉捻时候的温度、压力、时间等,都需要有经验的制茶人精准把握。
揉得不足的茶,条索松散,茶叶细胞破损不够,比较难泡出味;揉得过度的茶,茶条过紧很难泡开,而且往往茶叶碎末多,容易出现苦涩的现象。
所以,制茶的每个步骤都与品质息息相关,要做好一个茶,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