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硬骨素检测试剂盒(SOST)

  • 药准字:
  • 主要组成成分:
  • 性状:
  • 适应症:测量血清的硬骨素水平的是研究骨量调控的一个新方法,并可能作为检测骨骼疾病和监测的各种疗法效率的工具。
  • 规格:96人份/盒
  • 贮藏:2-8度
  • 有效期:12
  • 生产企业:奥地利BIOMEDICA


产品说明:
硬骨素——骨转换的检测标识
骨重建
骨重建是骨吸收和更新的生命协调过程,它在重建骨骼的同时维持其骨架。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是专门负责这个过程的细胞。近年来,检测和塑造参与骨代谢调控通路的分子,已取得重大进展。这些发现反过来又促进了反映骨形成或骨吸收的新的生化标识物的发展。这些标识物有利于骨代谢疾病和骨质疏松症、风湿性关节炎、转移性骨骼疾病药物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的调查。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动的调节
opg / rankl/ rank系统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1)分化的调节机制的理念。rankl的检测,作为破骨细胞形成和激活的基本细胞因子,促使阻止rankl活性疗法的发展,从而抑制骨吸收(2)。使用最广泛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是通过抑制骨吸收减少骨质流失,但对增加骨量有轻度影响。近来发现的wnt信号通路和其成骨细胞活动的调控,引起了新的促进骨形成治疗目标的识别(3)。wnt信号通路的激活,导致增加扩散和成骨细胞前体细胞分化,这有利于新骨沉积和骨质密度增加。当相应的wnt信号肽在破骨细胞膜参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5或lrp6和frizzled信号受体(fz)(3),结合辅助复杂体时,wnt信号就会触发杂。
硬骨素 一种wnt通路的拮抗剂
wnt信号会被分泌的细胞内抑制剂拮抗,,阻止wnt-frizzled-lrp5结合体的形成。这些拮抗剂可作为骨形成的潜在的治疗目标。最有前途的一个目标是硬骨素,它已被确定作为wnt信号通路(4)主要抑制剂之一。对动物以及人类的研究表明,antisclerostin抗体分泌的osteocyte-secretedsclerostin诱导骨形成。 硬骨素与lrp5和lrp6相互影响,抑制wnt与其受体结合,从而阻断骨形成(图1)。硬骨素几乎完全是在骨细胞中表达。这些细胞是最丰富的骨细胞,并拥有mechanosensingappendices,伸入到骨小管(bonecanaliculi)系统。作为对机械负荷的回应,骨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调节wnt信号通路。这些细胞因子控制的成骨细胞分化,从而调节骨形成(3)。sost的突变,基因编码硬骨素,与高骨量混乱关联,常见于障碍见于sclerosteosis和vanbuchems疾病,表明骨细胞可作为骨形成的主要调节因子,本地化的骨重建(5)。
科学发现
硬骨素在骨细胞中的精确生理作用尚未完全理解,但众多的研究表明,硬骨素表达能降低机械负荷的存在,最终促进成骨增强(6)。硬骨素的表达下降也会由pth.belindo引起,同事已经证明小鼠体内pth的慢性海拔降低骨细胞的硬骨素表达(7)。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血清的硬骨素水平与pth水平和绝经后妇女的自由雌激素指数呈负相关(8)。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血清的硬骨素水平,受雌激素和绝经后妇女雌激素两者调控。这些观察与mödder和同事的最近调查结果一致,证明在人体中,雌激素降低循环硬骨素水平(9)。gaudio和同事研究显示,固定引起的骨质流失患者的血清硬骨素水平显著升高(图2)。这些数据与该假说一致,即硬骨素是联系人体中机械装卸(mechanicalunloading)和废用性骨质疏松(disuseosteoporosis)的纽带。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组织的硬骨素过度表达。这些结果表明,炎性细胞因子可能通过影响wnt信号通路的调节分子(如硬骨素)来促使骨吸收和形成之间的不平衡。terpos和其同事证明了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硬骨素的作用(12)。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的硬骨素增加,它与先进的issstage相关,增加骨吸收,降低成骨细胞功能,难以生存。
未来展望
wnt信号通路及其调控的分子硬骨素的改变,已被证明在与骨代谢异常有关的骨质疏松症,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和关节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发现的wnt信号通路,导致新的生物标识物的鉴定,如硬骨素,可能有助于了解底层骨形成的调控机制。从中和抗体到硬骨素的发展,被认为是提高骨吸收疾病非常有前途的治疗药物。基于硬骨素活动拮抗剂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方式来恢复质疏松症的骨骼强度。
结论
测量血清的硬骨素水平的是研究骨量调控的一个新方法,并可能作为检测骨骼疾病和监测的各种疗法效率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hofbauer lc and shoppet m. jama 2004; 292: 490-495.
2. kearns ae et al. endocr rev 2008; 29: 155-192.
3. baron r and rawadi g. endocrinology 2007; 148: 2635-2643.
4. li x et al. j bone miner res 2009; 24 (4): 578-588.
5. bezooijen van rl et al. j dent res 2009; 88: 569-574.
6. robling ag et al. j musculoskelet neuronal interact 2006; 6 (4):354.
7. bellindo t et al. endocrinology 2005; 146: 4577-4583.
8. mirza fs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0; 95 (4):1991-1997.
9. mödder ui et al. jbmr (nov 2010).
10. gaudio a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0; 95 (5):2248-2253.
11. wehmeyer c et al. ann rheum dis 2010; 69 (suppl2):a1-a76.
12. t erpos e et al. blood (ash meeting abstracts) 2009; 114:425.

广州固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8927505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