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手》影评:爱车族的至爱

近期,或者说近几年,好看的香港电影早已不多,《车手》无疑算一部好看的香港电影。风格特立的郑宝瑞搭配杜琪峰、司徒锦源为首的银河映像制作班底,香港电影最惯用的双雄对决,标榜的飞车大战以及情义写照,成就了这部精彩的娱乐电影。
个人感觉,郑宝瑞的风格跟银河很搭调,早年间无论是恐怖片《热血青年》系列还是暴力色彩浓重的《狗咬狗》、《爱·作战》等片无不肃杀冷峻,气氛漠然,靠层层剧情的解扣直击观众内心。而入籍银河之后的作品《意外》则是在自身固有的偏执与悬念风格下又融入了银河映像常见的宿命与心魔,可称惊艳,郑宝瑞完成了一份真正令观众“意外”的答卷。作为香港新生代导演,如今40岁的郑宝瑞早已不算新人了,与银河映像的合作,在前者集体创作主导风格的情况下,老郑自己固有的套路更能为电影增光加色,乃是双赢的结果,这也就是杜琪峰当年为什么要主动找到郑宝瑞拍《意外》了。而这部《车手》虽为银河映像制作,但总体不算银河电影,但就因为有了银河的协助,加上自己对剧情张力的驾驭,也使得这部娱乐片变得十分有“料”。
故事方面,本片编剧栏中看到了老熟人司徒锦源与《全职杀手》的编剧祖尔·奥拜恩,而本片的故事却没有大费周折,一个简单的双雄对决、老江湖提携新人的故事,平缓的叙事,毫无存在感的酱油角色,有些多余的大s与李光洁,完全淹没在几位主要人物的特写与炫目的车技中。严格来说,本片的故事像极了香港90年代警匪片的风格,比较粗枝大叶,重心都放在了电影的片名二字上面,这一点也从侧面点出了香港电影的常态。
作为本片的最大的卖点,飙车场面,《车手》可谓做到了极致,郑宝瑞非常喜欢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飞车电影,而电影也用了大部分篇幅来描写赛车与车技部分。包括大量车体的特写与远近切换的镜头,车技的炫耀,还有无处不在的马达轰鸣声,如果看过约翰·弗兰克海默1966年那部《霹雳神风》,就会发现郑宝瑞真的受此片影响很大。
另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有人说本片很像《头文字d》,不单单是余文乐与黄秋生等人物的设置方面,更多的还在于对于车技的展现。一般来说,车技对于动作片电影中追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是侧重点却不同,比如几乎任何追车场面都会出现漂移,但大多数电影将漂移作为一种烘托气氛的手段,本身则强调了飙车时的速度感与撞击带来的视觉感受,比如《速度与激情5》。而另一部分电影则非常强调技术,将车技作为突破口,用技术带动整体的速度感与追车时的激烈和紧张,比如《头文字d》与《车手》。
本片与《头文字d》异曲同工,不同之处在于后者重点写人,人驾驭车,才能突出技术;而本片重点不在于人或者车上,而是车技驾驭人与车。这似乎就让片中的交通工具都活了起来,不难发现本片对于车技的展示达到了奢侈的地步,空挡过弯、刮破油箱的拖刀计、小空间漂移都相当吸引眼球。大量的车技的展示似乎让本片人与车达到浑然一体的地步,双雄对决不再是人与人,而是将人与车作为一个整体,不在乎车里坐着谁或者开的什么车。
本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带有了武侠片的味道,传统的双雄故事融入了侠义的氛围,新手的初入江湖,老将的指点江山,车技的对决好比武功的pk,大量细致的描写,汽车的轰鸣,车手对于汽车的油门、转速与刹车的细微掌握,尤其是空挡过弯那段,就像是高手之间的过招,拍出了十足的张力。而在黑暗停车场熄灭车灯的那段对抗,好似京剧《三岔口》一般,见招拆招你来我往,气氛也是咄咄逼人。因此片中大量的追逐场面就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风格,车与车之间不再是硬碰硬的较量,而是像持久战一般的纠缠、撕咬。
另一方面,黄秋生与余文乐的师徒情感也是武侠电影常用的手法,老道的黄秋生与稚嫩的余文乐,一个隐忍,一个张扬,非常经典的老少搭配,笔墨不多但依然熠熠生辉。反派方面笔墨更少,但郭晓冬始终漠然的表情,对于车技的掌握也成为一个特点,那句“上了你的车就不会死”力道十足。
总的来说,《车手》是很好看的一部香港电影,无论对于爱车族还是普通观众,炫酷的车技与风驰电掣的速度感,那种武侠片似的对决更让人看到了老港片的风采,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