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喝茶、饮茶、品茶不同的文化

吃茶、喝茶更强调的是吃和喝的动作,仿佛更注重解渴的结果;饮茶、品茶更则更强调的是慢慢品味、体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较多地注入了人的精神情感。
1、“吃茶”
主以吃为主,走进农家,主人在饭桌上不免会提到这样一句话“吃的都是粗茶淡饭······”由此可见吃茶、吃茶吃的都是粗茶。当然“粗茶”只是主人的谦词,无关乎茶的好坏。但“吃茶”二字却透露出农家的淳朴气息。吃茶的说法在农家更为常见,于是“吃茶”便有了一点方言俗语的味道,同时也就多了一点乡土的味道,多了一份狂与豪迈。一个“吃茶”仿佛再现了水浒英雄中那种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形象。对于部分少数民族的姑娘而言,叫一声“吃茶”则折射出的是姑娘的柔美、纯朴、热情好客。吃茶仿佛吃饭一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生活环节,说到吃茶,你便可以想见一间陈年的老木屋,一家人围坐火塘,鬓发苍苍的老人,淳朴憨厚的儿女,围绕嬉戏的孙儿、孙女,红红的火塘之上土茶罐里是翻滚的茶水,茶香满溢,古木陈香夹杂着飘去很远很远。
2、“喝茶”
更重在突出一个喝的动作,喝茶给人的直观感觉便是——将茶水不断往咽喉引流,突出的是一个过程,仿佛更多的是以达到解渴为目的。喝茶是大众的普遍说法,可以是口渴时胡乱地灌上一碗,可以随便喝一杯,可以是礼貌的待客之道,可以是自己喝,可以是几个人喝,可以是一群人喝,可以在家里喝,可以在热闹的茶馆喝,可以是懂茶之人喝,也可以是不懂茶之人喝。喝茶的人和喝茶的方式方法各有各的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喝茶”不注重人与茶的感情,而是人的需要,人与人之间拉近感情的需要。一句“走,喝茶去!”是茶客的约定,是茶客的相聚,是喝茶者享受孤独之后享受热闹的时候。
3、“饮茶”
听起来有一点文绉绉的感觉,包含的是一种含蓄的美,它要求的是环境静,人物静,心静——环境绝对不是热闹的街头茶馆,人绝对不是三五成群的,心绝无杂念,注重的是人与茶感情的融合。饮茶与饮酒其实有相同之处,都强调以上三静。李白有“对饮成三人”说明了,饮者其实是在享受着自己的孤独。小饮一口,其实融入的是自己无尽的感情,是人通过酒或茶来寻得知音,寻得心理的寄托。
4、“品茶”
重在品其中之味,品茶则重在品茶中滋味,品茶中内涵,品普洱茶则是品茶的健、厚、和、真。“品茶”强调的是细细的品味,品的是茶的质、形、色、香、味、气、韵。品的是过程,品的是时间文化的积淀,品的是茶中的优缺点,品的是感悟。品茶者各有各的心得体会,各有各的韵味,相同的是品茶者的交谈对象是茶,感情是建立在茶之上的。
古人饮茶注重六境: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其核心都在把握一个“品”字,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
一曰得趣
饮茶可清心,能给人以满足和享受,增添生活的情趣。饮茶讲究“活火活水”,水以泉水为佳,因为泉水经过沙石岩土的过滤,吸收二氧化碳,溶解了钠、钾、钙等60多种元素,使水质洁净甘洌,营养丰富;火以木炭为上,火候以状如“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三沸水为好。
二曰得神
《神农食经》上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其意思是饮茶能使人精力饱满、兴奋愉悦。饮茶的妙处在于清虚和睦。它崇尚简质恬淡,不迎合世俗的习气,而在于申明“无我”的意识,帮助人们“洗胸中之积滞、致清和之精气”,给人以一个自信而含蓄、祥和而清丽的文化氛围。
三曰得味
饮茶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味”字。在我国宋代,人们饮茶有一条法则,谓“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这就是说,努力做到茶要“新、香、纯”,水要“清、洌、甘”,茶具要“小、雅、古”,环境要“清、朴、静”,才能得其真味,领悟其“清高”之道。它还要求随季节时序的更替而选择搭配茶叶和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