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经典作品《毕业生》始终以其丰富曲折的剧情设置,娴熟精湛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吸引着不同时代的观众和电影人。并成为电影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电影中所反应的六七十年代中产阶级的新一代青年人最初踏入社会的价值观的混乱和对未来的迷惘,最终冲破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对家长的指使进行反抗对权威进行挑战。这一主题的叛逆性便决定了它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消失的先锋作用!《毕业生》中导演通过对一个优秀大学的大学毕业生---班最初踏入社会的经历的讲述塑造了一个生活在矫情宠溺的中产阶级家庭中迷惘而有反叛精神的青年形象。片中导演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精心的细节描写,音乐恰到好处的运用以及声音画面的完美结合把故事讲述的含情脉脉引人入胜,同时也更加自然真切而又深刻的阐释了主题!
电影中讲述了班怀着好奇与迷茫的双重心态踏入社会的一系列的故事都在表达班对社会世事人情的一种窥探。其中导演通过几个典型的情节自然的体现班心理状态为妙微翘的变化,由最初的迷茫到困顿质疑再到无声的反抗最后到积极的挑战与斗争!导演精心设置的四个情节分别是:庆祝舞会、罗宾逊太太的诱惑、雨中的警醒、抢婚这四个情节的设置很自然的推动了剧情的发展班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同时也层层等递进凸显出反抗传统的深刻主题。
灯红酒绿,舞步轻盈,刚刚毕业的班首先见到的是浮华的中产阶级生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使班得到父辈们的夸赞与宠爱,每个人都再和他打招呼每个人都对他暂不决口。但面对着善意的亲吻热烈的掌声班只是有意无意的打着招呼。面对父辈们看似语重心长的教导办得眼神中流露出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对于他的未来他尚未考虑而众人对他寄予如此多的希望,特约评论专栏关怀便成了一种沉重与压抑。所以班在舞会上那种紧张失措之外更多的是价值观念的模糊与对父辈权威的无奈承受父辈劝戒的不自觉的质疑。所以导演通过这一情节的设置让观众对班的最初心理状态有种深刻的认识,同时又引发观众的思考,在这样一个心理与现实矛盾的情况下班又怎样开始他的事业与人生呢?在问号之后便有了另一个故事。
班置身于矫情浮躁的舞会中听着华丽的夸奖的辞藻热情饱满的掌声以及做作虚伪的欢呼声他似乎感到一阵阵窒息,于是他便独自上楼躲在房间里思考,但这样能不能让他变得更清醒与坚定呢?这时,门开了。罗宾孙太太闯进来!又一个情节开始了,罗宾孙太太便开始了对班的诱惑,首先是在她执意要求下班送她回家然后留下班喝酒听音乐,还告诉他丈夫会晚些回来,其中意思已经很明显,班也意识到这时一种诱惑,他开始感到不自在但是初入社会的他对这样的事又应付不来所以便不该绅士的作风对于罗宾孙太太的步步逼近他不知所措,直到太太赤裸裸的站在他的面前。正在这时罗宾孙先生回来了,他飞奔下楼仿佛诱惑已经结束但留给班的是一片迷乱。这一情节中气氛逐渐紧张层层逼近直到人屏住呼吸像窒息了一样,坚硬的动作急促的呼吸和语无伦次的对话将班的心里活动表现的淋漓尽致,好奇中多了些神秘,本来混沌的心又多了几分迷乱!一面是欲望一面是伦理道德。此时的班心中矛盾重重百感交加!其实在这一情节中班的心理状态开始发生改变。班的心理压力更加沉重,情感更加复杂和矛盾,使班的意志限于迷惘混沌之中,这便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同时主题也更加丰富与鲜明。
不知是迷乱中的不知所措还是欲望战胜了理智得到结果,班最终与长自己一辈的罗宾孙太太发生了关系,陷入了没有爱情的纯欲望漩涡。于此同时班的心里便开始遭受乱伦的道德谴责,毋庸置疑,主人公班便更加迷惘与质疑,置身于社会中究竟该怎样去体现自我的价值,作为一个新人班同时又是一个原始欲望与传统道德理念的一个矛盾结合体。班的心里负担在增大,增大再增大,矛盾也在进一步激化。这便引起观众对主题的再次深思与探究,随着情节的变化情绪的紧张主题也在逐渐的深化彰显。
困顿迷惘中的班认识了罗宾孙家的女儿伊莲并找到了真爱,但是,伊莲与罗宾孙太太的母女关系又让班不知所措,胆怯的班在乱伦的谴责下选择逃避,所以在罗宾孙太太操纵下的班过着内心暗无天日的生活,是后悔还是畏惧?班在罗宾孙太太与伊莲之间,在真情与道德之间左右为难。所以雨中警醒这一情节的设置便为他找到方向,也为剧情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在一个雨天,班开车去伊莲家接她出去玩但正好碰见罗宾孙太太,她让班离开并用告诉伊莲他们之间的乱伦关系来威胁他。班在这种情况下再也不能忍受思想的压力,依然下车,摔上车门往伊莲的房间跑去,同时罗宾孙太太也戏剧性的跟在后面,矛盾终于到了不可继续激化的程度,一切真相伊莲都已经清楚,故事向高潮发展。所以导演对于这一个情节的设置尤为精妙,既是故事的转折又是班由忍受逃避与迷茫转向警醒而进行反抗的转折。那么影片所要反映的青年对于现实社会与自身未来迷茫最终转向对家长说教权威与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反抗这一主题得到了深刻有力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