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明]乌溜溜的边茶 溜溜的情 古之边茶,曾名动天下,载入正史,天全县因制茶以供大明朝廷与西藏“茶马互市“而免了徭役;
今之边茶,如久在深闺,在许多人眼中是最神秘的黑茶,一种亟待保护的国家级“非遗“。
古之边茶,造就了一条以雅安为起点的茶马古道,文化交流、安邦定国之功不逊“丝绸之路“;
今之边茶,不再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专属饮品,还多了从砖茶变身为“茶砖“的新颖装饰品——一个边茶的新时代正徐徐而来......
6月2日,走进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主会场,走进成都非遗国家公园,记者在雅安展厅前看到两根特殊的方柱子——茶柱。
阵阵茶香四处弥散。各边长0.7米、高2.5米,用无数茶砖砌成的两根黑褐色的茶柱,就这样静默典雅地将“久在深闺人未识“、甚至常被误解的边茶,展现在人们面前。
据专家介绍,眼前这紧压制成的茶,属于绿、红、黄、黑、白、青(乌龙)茶这六大类茶叶之中的黑茶,可总称为四川边茶。由于产地雅安,更准确地说,它是四川边茶中的南路边茶,又叫雅安藏茶。(清乾隆时代,规定雅安、天全、荥经等地所产的边茶专销康藏,称南路边茶。而灌县、崇庆等地所产的边茶专销松潘、理县等地,称西路边茶。)
静静坐下来,闻茶香,品茶韵,与行家谈古说今,南路边茶的辉煌过去,它流传千年的制作秘技,似乎一一生动了起来。它今天该如何“跨越“茶马古道,从延续千年的销售区一步步迈向更广阔的市场呢?
传承千年的技艺,道不破的秘密
绿茶与边茶的“苹果定律“
制茶风格的“馒头定律“
《汉之茶》唱出对雅安的情意
端起色如琥珀的茶汤,甘玉祥这位边茶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开始感慨:南路边茶作为黑茶的一种,其制作技艺2008年1月就被国家文化部公示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加以保护。但实际上,“很多古老的制茶设备都被现代机器取代了,比如我小时候当滑梯玩耍的茶甑溜板。“
南路边茶的制作工艺,在清代已相当完善,从采摘、杀青、蒸揉、渥堆发酵、拼配关堆,一直到设架筑包,整个工艺流程经千百年无数工匠的改进,早已炉火纯青。“技艺是代代相传,口授心记,甚至只能是察言观色中才能心领神会。“
甘玉祥是制茶世家甘家的第五代传人,制作设备已今非昔比,可技艺却是历史的积淀。传统边茶制作需要32道工序,把握好原料、发酵、拼配三个最关键的环节,传统品质就能通过现代手段得以原汁原味的保存。
原料自有讲究。在绿茶中,世人爱追求一年里早出的春茶,“明前茶“奉为上品;而边茶偏偏要选成熟的叶片,以保证叶片里有充足的有益成分。它们都是茶树上叶片舒展定型的,通常为一芽五叶的成熟叶片。
由于边茶不采明前嫩尖,又是国内外少有的使用“茶刀子“采“割“的茶,所以千百年来总被人误解为“粗糙之茶“。对此甘玉祥有一个形象的“苹果定律“,来区分边茶和绿茶:成熟茶叶的有益成分远比芽茶要丰富,两种茶好比两样苹果,边茶犹如成熟的红苹果,口味好营养也好,不会比青苹果差。
中国古人想来是会赞同甘玉祥的“苹果定律“的。在清代,为了保证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明令“不得采芽头“,偷采芽头是“杀头之罪“。
要让原料中的养分得到充分释放,需要一些特殊的工艺环节。上世纪60年代末,采摘下来的鲜茶要经过杀菌、杀青的过程,然后送上茶甑溜板。溜板是木制的,宽1.2米,长约10米,如同滑梯一样呈30度倾斜摆放,茶叶被装进长条形口袋,两边有人牵着慢慢从溜板顶端往下滚,上边有一个人也顺势踩着口袋下来。
这样在溜板上反复、充分的揉捻,茶叶的表面和叶内组织破坏,叶内物质渐渐渗透出来,茶叶就被制成了半成品。甘玉祥小时和同伴最喜欢这溜板,趁大人不在就坐到它上面往下滑。
逐渐长大,父亲才将溜板背后的秘密传授给他。茶叶怎么发酵,该有什么温度、什么湿度、多长时间,都很关键,一一被甘玉祥藏于心底。
“发酵的时间如何确定呢?“记者好奇地问。甘玉祥并不直接回答:“曾经有一位黑茶专家说,边茶发酵期是一个月。我当时就笑了,如果单照这句话来发酵,茶早就腐烂了。“
渥成一堆的茶叶,要保持一定的水分,而发酵中茶堆温度是不断上升的,这个时候,仪器上只会显出准确的数字,掌握火候还要靠人工经验来判断。“当天的气温和空气湿度是必须参照的。除了用温度计,还要鼻闻、眼看、手摸。“甘玉祥说,不是他想卖关子,真的没有一个数字标准可用。“真想探清奥秘,只好委屈你们来这里当徒弟了。“
这就是甘玉祥有关制茶的第二定律——“馒头定律“:同样的面粉发酵,不同的师傅做出来的馒头,并不是一个口味。所以好的边茶,各自有独特风格。
就算是按照“一芽五叶“的标准,茶叶的叶片还要细分出几十种不同的号数。一份好的边茶,是由至少五种茶叶配置的,不同的边茶厂家都有自己不同的配置方式。“拼配“,也是边茶生产中“不能为外人道“的环节。
而无论怎样发酵、拼配,边茶的制作最终都只有一个目的:保健。“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这句流传在藏族同胞间的古谚,道出了边茶的千年之功。
四川当代著名作曲家罗念一在西藏采风时,发现了一首传唱了三百多年、用藏族古乐谱成的歌曲《汉之茶》。歌词唱到:“乌黑的汉茶,乌黑的茶垛,高过江边绿色的山坡。雅安姑娘深深的情意,赛过蓝色的江河......“这歌曲,正道出了藏族同胞千百年来对雅安制茶人的深深感激。
“边茶内销“,连着历史也连着新途
茶马古道第一站离城10公里
《明史》载天全县产茶免徭役
喝绿茶、产边茶的习惯可以改变
沿108国道西去,离雅安市区10公里处,滔滔青衣江边,有一处行政地名叫“大深村7组“的地方。不过,当地的人更习惯叫它“新开店“——宋熙宁七年(1074年)在名山新店设茶马司,这是目前我国唯一有遗址可考的茶马司。此处正是茶马古道的第一站,离城10公里——正好是一名背茶人一天能走完的里程。
茶迹处处,难怪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常务副会长王庆曾多次造访雅安,“寻找世界茶源,必去雅安。寻找唐宋茶世盛景,必去雅安。“
在古茶道第一站,记者见到了甘玉祥88岁的父亲、甘家的第四代边茶传人甘绍郁。曾经大名鼎鼎的古道,如今只剩下三两块青石板、一间木板房,再也找不到过去的痕迹,好在老人就是一本活的史书。
老人叼着长长的烟斗开始讲述,千古风云就这样从口中奔涌出来。
关于边茶,五代《茶谱》就有记载。叫做“火番饼“,书中还列举了雅安名山茶。史学界公认的边茶入藏的记录,见于《西藏政教鉴附录》:“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时在贞观十五年,距今足足有1300多年了。
茶道盛于唐,茶市盛于宋。唐代,我国的第一部茶法“榷茶制“出台。规定茶叶只能官营官办,用于同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交易,史称“茶马互市“。
雅安地处入藏交通要道,是茶马古道的起点,其高品质边茶犹如汉藏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为藏族同胞与历代朝廷所共同看重。明《严茶议》载:“茶之为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信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而历代朝廷也对雅安的南路边茶,屡出专策治理。宋神宗曾经颁布诏书“立为永法“——“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明代更进一步,免了产茶地的徭役,明太祖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见于《明史·食货志·茶法》)乌茶就是边茶、黑茶,天全即今雅安市天全县,因产茶而百姓徭役都被免除了。
甘绍郁老人的记忆中,千百年里,直到70多年前,茶马古道都未建起公路,许多狭窄的山路连骡马都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