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老班章》《普洱茶命运交响》著作者马安民
原编者按:阿海幽默,阿海智慧,不知这种优秀男人的特质,是在生活历练中铸就的,还是在做茶过程中获取的?应该是两者皆是!作者在书中描写,阿海慈善之路的交点,是在人神共居的“丙中洛”,他走在云南茶马古道上,与上帝在时间和空间上虔诚地握了一次手。之后,他的特质和他的茶,仿佛被赋予了神力,与他的茶企名字“布易班”竟然不谋而合——“不一般!”
“布易班”
梳理云南普洱茶的发展历史,茶企通常以“号”字级,更为通俗的以“某某茶庄”来命名企业。当然,现代茶企的名称也可算五彩缤纷,取名也都不按常理“出牌”了。
但是,无论怎么说,茶的历史,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茶毕竟生长在中国,如果摆脱传统文化来论茶,来给自己的企业取名,似乎就有一种“独树一帜”的韵味。
“布易班”就有茶企名号“唯我独尊”的特质。如果用京腔来说此名,让人往往听成“不一般”。
其实,从茶企的主人来看,还真是“不一般”。
“布易班”茶企的主人叫凌庆荣,而在茶圈子里知道他这个名字的人非常之少,大家都叫他“阿海”,不知道这个名字有何含义,但是,一个“海”字就包容着心胸宽广、学识广泛,也更有海纳百川的含义!或许是我想得太多,阿海可能就是他的一个小名,不过在他的身上确实体现出这些特质。
阿海和我们聊天时告诉我们,他上学很少,但是读书很多。中学毕业他就走上一条自食其力、商海搏击的人生之路。
他特别喜欢阅读,聊天时,你会发现他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脉络非常清晰,对文化也很有品味。
最典型的是,一个博士朋友闫效平写了一本书《红楼点滴录》,该书是作者阅读《红楼梦》后的新解,颇有新意。要读懂这本书,首先要读过《红楼梦》,通俗的说,要对《红楼梦》感兴趣的人,才会读这本书。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阿海居然将这本书读了两遍。当我们交流起来时,他竟然对《红楼梦》还有一些新解。
他和我说:他一生人很多时间都是“人在旅途”,陪伴他最好最好的旅伴就是书籍。
他喜欢有思考余地的书,这一次他去大连参加“茶博会”,带着的一本书就是南墨的新作《背负苍茫》,这是一本描写百年中国知识分子心路沧桑的专著。阿海能喜欢它,并把它作为阅读对象,可见,他的文化积淀和阅读视觉已经定位在一定高度的审美平台。
一般的读书人,都有一个特质,书读得越多,圈子越小,他们会把自己的人际圈子缩小到自己的精神圈子里,以至于在社交中放不开手脚,自命清高,就是中国历代被人所调侃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腐儒”。
阿海一边在商海打拼,一边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商海的残酷,甚至不讲道理,在现实中活生生地击打着他,而大量的阅读又使他的精神世界生活在一种无比崇高、无限宽阔的领域之中。
这种现实和阅读之间的强烈反差,无形中会促使人走向一种极端。要么是愤世嫉俗,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要么是逃避现实,躲进所谓象牙塔的躯壳之中。这就是读书人面对现实无可回避的两种抉择。
其实,读书和现实还有第三条通道,就是把知识化为通俗,这种通俗就是和现实社会有机地融为一体,面对惨烈的现实和不讲理的现状,知识通俗化更容易使人一声叹息或许是无可奈何的自嘲,这就是幽默。
“幽默”是由英文“humor”一词音译而来的,而幽默一词的广泛运用,则要归功于英国人文主义戏剧家琼生。大概由于文艺的社会功能所致,琼生的幽默理论也不胫而走,而最初将此词移入中国来的,则要推林语堂了。
“幽默”与滑稽和讽刺不同。《辞海》上的解释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讹谬和不通情理之处。”列宁曾经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因此,有的人就把幽默看作是一个人成熟的一种表现。
我们可以从阿海的微信中发现这种“幽默”的品质。
有一天,阿海在“布易班”茶庄请朋友吃饭,饭馆送来的一盆青菜汤中,捞出一条比青菜还长的大青虫,换一般的人肯定无比愤怒,但是,阿海却用筷子夹住大青虫,拍了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并附了一段文字:最近“布易班”在茶山当搬运工太累了,饭店特意煮点这些东西让我们补一补。
这种“幽默”立刻引来了他的微友互动:只有有钱人才能吃这种东西。
面对社会和现实的如此不如意,阿海所采取的这种自嘲和“幽默”,一下就化解了现实的尴尬。或许是受他的影响,他的好友阿汤也非常“幽默”,他发了一瓶好酒的照片,并附上文字:最近看了一本书,书上写着饮酒会引起高血压、心脏病、肝硬化,越看越害怕,不得了了,赶快喝口酒压压惊!
阿海马上回了一条:看了你的微信,我好害怕啊,心跳加速,赶快把你的那瓶酒送来让我也压压惊!
这种对生活充满乐观,对病魔充满调侃的生活态度,正是“幽默”让现实生活中的阿海洋溢着生命的乐观。
透过微信我们可以揣摩到:通过读书,阿海把知识通俗化,在处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体中,他的表现方式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阿海信仰基督教。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是耶稣,耶稣强调诫命里最大、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爱自己的主,即神。其次就是要爱人如己的对待其他人,也就是兼爱包容。这两条诫命是基督教最根本的宗教价值观。作为一个信徒,他在心底尽心、尽情、尽意信奉着他的主——耶稣,在生活的层面,他怀着一种善意去兼爱别人。
翻开阿海的微信可以看到,他曾经资助过贵州贫困山区的苗族兄弟姐妹;在昆明,他作为敬老院的志愿者,多次发动“微友”组成志愿团队,给敬老院送去各种所需物品,并身体力行地献上自己的爱心。
行程最长,最艰苦的爱心捐赠就数去年7月由阿海发起的对独龙江巴坡小学和一些村寨的慈善捐助。
他在微信上说,他们身背捐赠物,徒步走过蚂蟥区,抵达最远的村寨。从阿海拍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恐怕是中国最贫穷的地方,用他亲身感受的两句话来说:“自然风光最美,生存环境最恶劣。”
除了药品、衣物、书籍的实物捐助外,阿海他们还给老人发放现金,认领了在校部分贫困学生的长期捐助。这种身体力行的对贫困地区的老人和孩子进行捐助,从小处说是做善事,从大处讲就是博爱。
如果说是上帝的指引,阿海这次慈善之行,竟然与历史上的滇藏茶马古道和法国传教士任安守安眠之地丙中洛叠加在一起。
作为一个茶人,他行走的慈善之路和当年的茶马古道进藏之路交叉前行,这就意味着,他在做茶的路上就必须托举着博爱。
作为一个基督徒,丙中洛被誉为人神共居的地方。有一位游客曾经这样描述:“丙中洛格外的开阔,你能看到金黄的土地,绿油油的大山;还有街头喝醉的村民,精明能干的外地商人,爱喝葡萄酒的喇嘛,虔诚的天主教徒;还有基督教徒们整齐的和声萦绕在天边……”
丙中洛,让阿海亲自体验到基督教义的兼爱和包容!
这段行程,应该说是对阿海人生观的一次最大洗礼!
其实,我认为阿海的宗教观还是一种比较豁达的宗教观,他兼容着这个社会的许许多多,所以,他的微信圈子特别大。
最典型的就是“普洱世界”微刊做了一期“2015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款普洱茶”的活动,30家茶企的产品同时让“微友”们投票,其中就有“布易班”的一款产品——“布朗大树”。在投票过程中,关注这个微信平台的“微友”竟然达到了上万人次,“布易班”的“布朗大树”以得票最高,名列榜首。
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布易班”的人气在微友圈里是何等的旺盛!
阿海的微信通俗、幽默、平易近人,一些生活的日常琐事,在他的梳理和创作下,也会变得可爱起来。不管他写人还是赞物、诉情,还是感叹自然,都有着幽默的情怀,都会引起“微友”们无数的点赞。
尽管如此,阿海在做茶的路上所表现出来的还是认真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