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产生的背景

目前很多现代化的工业应用需要更多的功能要求,如网络连接、设备互用、企业数据集成等,这些都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基于离散-逻辑控制的plc所能提供的功能。想要基于plc的系统实现这些功能,必须用单独的处理器、网关或转换器、运行于独立pc的软件中间件以及企业系统级的专用软件进行综合系统集成。
然而,随着工业用机器和工厂系统的复杂性的增加,plc已经很难而且也不可能成为完成所有自动化任务。现在的自动化系统已经超越了plc的功能范围,使得工业机器领域的工程师必须在自动化系统中集成更多更先进的i/o、处理和控制策略。
新的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pac)硬件系统就是这样一个非凡的plc系统扩展方案,能够很容易整合到plc系统中,给工业机器增加更多的先进功能,并提高机器的效率。
不过plc历史已久,在1969年就已问世,当时pc技术尚未成形,制造现场的整合概念也不多,因此自动化系统多为单独运作(standalone),1980年pc技术开始起飞,pcbased在20世纪末期开始跨入自动化领域,由于pc已是企业作业的标准平台,利用pc的高相容性来将作业现场与企业e化系统整合,已成制造业系统建置重点之一。
pcbased在自动化应用初期被plc阵营高度质疑,至今市场上仍有相关疑虑,主要问题有三点:
1.稳定性─pc作业系统向来给人稳定性不足的印象,不能做为控制之用。
2.可靠性-pc使用非工业强化元件,容易发生当机的情形。
3.程式设计环境不熟悉-工厂操作员必须有能力掌控系统,以便进行维护或故障排除。使用阶梯逻辑时,他们可以手动强迫1个线圈到达需要的状态,并迅速修补受影响的程式码,以便迅速控制系统,但是pc系统要求操作员学习更新、更高阶的工具。
不过在整合层面的考量下,也有工程师将plc配合pc使用,以进行资料记录、连接至条码扫瞄器、将资料加入资料库,以及将资料公布至网站之故。这种架构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系统往往难以组装、故障排除及维护。系统工程师往往必须处理整合不同厂商间的软硬体,然而这些设备在设计时并未考量到整合面,因此在系统整合时会遇到相当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