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script src=/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9月下旬,凉风袭来,吹动稻穗,飘来阵阵清香。
一路迎着成熟的稻谷香,《40年40村——改革路上看乡村振兴》采访组历经5个多小时,从苏南赶到苏北,走进了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耿圩镇的淮西村。
正所谓,南有华西,北有淮西。华西村与淮西村,相隔三百公里,虽同为乡村,但一个工业兴、一个农业旺。沿着路人指引的方向,我们驾车行驶在236省道上,右手望去,一片片绿色的苗木立于田间,在秋风吹拂下,轻轻摇曳,展示着曼妙的身姿;远处则是一排排崭新的楼房,白墙搭配黑瓦,乍一看还以为入了“江南”,但仔细一瞧,造型宽大,北方气质尽显。
不一会儿,车子就行驶至一路口,右拐进入,稍一抬头,一座硕大的假山矗在面前,上面刻着的“淮西村”三个大字苍劲有力,让人瞬间感受到一股蓬勃的发展朝气和对未来的热切期盼。这里,正是淮西村的正门入口。
穿过柏油路,正式进入村子,在当地村干部的引领下,看苏州记者来到了原在淮西村村委会任会计的张柱光家。“来来来,家里坐,不用脱鞋。”见到看苏州记者,老张十分热情地把我们往屋里领。
老张今年62岁,之前在村委会当了9年会计。一头白发,加上一张爱笑的脸,总给人一种特别乐观、精神的感觉。进屋落座,面对着面,他与看苏州记者谈起了改革开放40年前后的生活变化。
“以前,我们村就是个小渔村,非常穷。大家住的都是泥草房,一下雨就漏水。道路又是泥巴路,车子都不好进出。现在你看,住上了小洋楼,独门独院,又干净又漂亮;路要么是水泥路,要么是柏油路,平平整整,而且还有236省道和245省道经过,十分方便。可以说,现在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淮西村,因处于淮河西岸而得名。全村3500多口人,农田3500亩。它与沭阳县城隔河相望,处于236和245省道交汇处,交通优势明显。40年前,这里只是苏北一个贫穷的小渔村,然而历经40年改革开放,这片贫瘠的土地如今已经实现了华丽转身。
“赚了钱,学个驾照,买个车开开。”——从贩猪到种花,老姜的收入翻了十倍。
秋天,是稻谷丰收的季节。然而,在淮西村,你却很难见到稻穗。因为,这里的土地大部分都被姹紫嫣红的花卉苗木所覆盖。看苏州记者行走在村内,犹如徜徉在五颜六色的花木之海,静静地吸收着大自然所散发出的味道,有一种全身释放的舒适感。
走着走着,我们看到一位村民正在自家的田地里摆弄着花卉。凑上前,看苏州记者与其攀谈起来。
“这叫美人蕉,闻起来挺香的。”看苏州记者碰见的村民叫姜亚军,今年58岁,是土生土长的淮西村人。
手扶着眼前开得正艳的花,他告诉看苏州记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自己是贩猪的。当时,东奔西走,买了卖,卖了买,一年只能赚个两三万。
“贩猪毕竟要到处跑,不太安全,所以就想着转行。2006年,家里建了400多个平方的场地,开始养猪。”
养猪,不危险,同时也给老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他说,当时如果不生病,养200多头猪,一年可以挣到十来万。不过,另一个问题出现了。
“养猪有粪便,刚开始就推到自家田里,没有多在意。到了后来,由于实在太臭,人经过时,都要捏着鼻子。”老姜回忆说,当时,邻居也隔三差五的向他们反映,说猪圈实在太难闻。一旦起风,下村的人全都要遭罪。
一边是可观的收入,一边是干净的环境,如何抉择,这可把老姜给难倒了。 纠结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老姜去隔壁的乡镇——新河镇走亲戚,发现那边种植了很多花卉苗木。通过一番打听,原来种植花卉苗木不仅能挣钱,而且能美化乡村环境,属于政府比较鼓励的行业。这可让老姜兴奋极了,就像寻到了一块宝。回来后,他当即决定放弃养猪,改行学种花卉苗木。
“从其他人家承包了一些田,加上自家的,总共包了30亩,主要用来种海棠、红梅、绿梅、美人蕉等一些植物。”
2012年起,老姜将原来的猪圈推掉,恢复成农田,全部种上漂亮的花卉苗木。从那一年起,他就开始陆续尝到种植的甜头了。
“现在做这个,既干净,又好做,一年能挣个二三十万。”
老姜领着看苏州记者一边往园子深处走,一边笑着介绍说,现在比以前强多了,收入差不多翻了有十倍。接下来,打算将园子里的品种改一改,往具有更高价值的盆景方向发展。
目前,老姜已经将自己的小儿子送到了日本,专门学习盆景设计制作。等留学归来后,他就让儿子留在乡村,跟自己一起干。
赚了钱,除了培养儿子,老姜还抽空去学了驾照。
“去年57岁去学的,人家见我这么大年纪的农民来报名,都有点疑问,就问我能通过不?我就说没问题。”
最终,老姜顺利通过了考试,拿到了驾照,而且在今年年初,花了十二万元购买了一辆小轿车。
“有空就带着老伴,开车上街逛逛,出去旅游旅游。”
“再开一家饭店,还想到北京去看看。”——老渔民孙圩成上岸,开起了饭店。
淮西村,地处淮河边,过去这里是个小渔村,大部分村民以打渔为生。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淮西村似乎并没有因水而兴。
“以前打渔,一天能打到三五块钱就不错了。”在村口的新村饭店,看苏州记者见到了正在厨房炒菜的老渔民孙圩成。他说,自己今年53岁,尽管年龄不是村里最大的,但论起打渔的资历还是能排上号的。从16岁初中毕业后,就回家跟着父亲到淮河打渔。
“当时,打渔的船是跟别人家合买的,买的别人不用的二手船。下水之后,防水不太好,隔半个小时就要清下水,不然就会往河里沉。”
回忆打渔的经历,老孙感慨地说到,当年,打渔要起早贪黑,有时也顾不上吃饭,一年辛苦到头也赚不了一千块钱。而且,村里家家都比较穷,打来的鱼即使送给别人,都没人吃。
“烧鱼要用油,但当时,家里没有油,街上打二两油能吃上个半年。”
当时,没有砖瓦房,就住着漏雨的泥草房;没有床,就硬生生睡在地上;没有风扇,就躺在草编成的席子上……贫穷,也许会限制人的想象力,但永远也挡不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真心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老孙熟练地在厨房里配着菜,边捡边跟看苏州记者说,在政府的支持下,村里花卉苗木生意发展越来越好,外地来村收购苗木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于是,在2013年,一家人经过商量,在村口投资10多万元开了一家小饭馆——新村饭店。没想到,一开张,生意就不错。
“好多人到我这来吃鱼,店里一般最忙的时候是中午,每天都在15桌左右,一天能赚个1000块钱,比以前打渔强多了。”
老孙介绍说,现在每天早上6点,他就和妻子开始准备当天的食材,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才能回家休息。由于平时店里比较忙,他最近还把在外打工的儿子给叫了回来,让他一起在店里帮忙。
“一年净赚个十多万没问题。接下来,准备在村里再开一家。”
从过去的渔民转变成了小饭店的老板,老孙的生活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以前家里没有风扇,现在包括做生意用的空调一共有八台;以前住着30平米的泥草房,现在住着200多平的两层楼房。
而且,他还花了四千多块钱给自己买了一辆小马自达(带篷的摩托车),每年都会骑着它出去游玩一次,至今已去过安徽、河北、山东、辽宁乃至黑龙江等十来个省。
“今年想骑着它到咱们的首都北京去看看。”
“做小而美,呈现多肉最好的样子。”——大学生陈旭返乡创业,盯上了多肉经济。
“不要采访我,感觉也没什么好说的。”在淮西村多肉种植园,看苏州记者遇见了一位正在巡查的农场主陈旭,他今年33岁,是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当我们走上前想采访时,他笑着说,村里大学生回来的有十多位,已经不稀奇了。
经过一番沟通,当听说我们不只想了解大学生返乡创业,而且还想看看他所种植的多肉情况,他这才同意了采访。
“多肉这种植物,我从大学时就开始养了。”陈旭告诉我们,自己很早就接触多肉了,但是2010年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后,并没有直接进入这个行业,而是在南京创过业、做过家具、干过推销。
“在外漂泊很久,最终还是发现回家能实现自我价值,而且发展空间很大,所以就回来了。”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旭了解到老家正在打造“多肉小镇”,大力发展多肉种植产业,对这方面的支持力度又很大,所以,他就毅然辞掉城里的工作,带着五年打拼赚来的资金,回到了自己家乡。
“当时,可能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也多了,所以父母看到我回农村情绪上也没多大反映,基本上是一种沉默的态度。”
创业第一年,陈旭就承包了老家20多亩地,全部用来种植多肉。为了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当地政府一下子免去了陈旭第一年的全部土地租金,而且还不定期邀请农业种植专家来给他们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上课指导。加上接触早,熟悉多肉的习性,所以,陈旭的绿居斋多肉植物园第一年就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第一年就赚了30多万。有了这笔钱,然后又向亲戚朋友借了60多万,在2017年,就把承包的田地扩大到了107亩。”
如今,每天早上差不多8点,陈旭就会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大棚里,巡查每一株多肉,看看长势好不好、有没有生虫、是否需要浇水。他告诉记者,多肉最大的好处就是好养活,不容易死,属于典型的懒人植物。当你心情好的时候,看着它有赏心悦目的效果;心情不好的时候,给它浇浇水,也能减减压,放松放松。
“白天20℃左右,晚上8℃左右,这样的大温差才能把它里面的物质给激发出来,慢慢地它就从青青的变成通红的样子。基本上要到11月份之后,才会达到最好的状态。”
尽管还未到11月,订单就已经来了不少。走进包装的大棚,看苏州记者发现这里有五个工人,他们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将裹好的多肉打包,贴上对应的快递单,然后再打电话通知快递公司来取件。
据了解,目前,园子正常雇的工人有12名,但高峰的时候明显人手不够,还要到隔壁的乡镇调人,最多的时候达到30多人。有时吃饭都顾不上,喝口水也要抢时间。
“大部分都是通过电商来销售,高峰的时候,接单能接到手软。”
指着一台电脑,陈旭向看苏州记者介绍说,每年的9月份开始,自己的淘宝小店就会渐渐热闹起来,大部分订单也都是来自于此。
“预计今年可以卖到400万株左右,总的销售额可以达到300多万。现在父母也比较赞同我在家创业了。”
回乡创业,种植多肉,陈旭不仅自己赚了钱,而且也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甚至还吸引身边的一些朋友承包土地投身多肉产业。当我们问他今后有什么计划时,他斩钉截铁地说到:“不求大,做小而美,把多肉最好的状态呈现给大家。”
“住上新房,用上网络,最爱干的是视频聊天看孙子。”——62岁的老张迎来了现代村居生活
“没想到过了60岁,还能住上这样的房子!”在淮西村村委会原来任会计的张柱光拿着一张老照片,对比着现在的新房,情不自禁地向看苏州记者感叹到。
老张手上的照片拍摄于十多年前,当时他家住的是红砖砌成的小瓦房,经常会漏雨。在小屋子里面做饭,用的是柴火,由于不通风,还经常被烟熏的难受。
“多亏了政府的集中居住区建设,才让我们彻底脱离了那样的环境。”老张激动地说,为了改善淮西村村民的居住条件,政府从2015年开始就大力推进集中居住区建设,选新址、建新家,让村民都能有个好居所。自己是去年9月开始搬迁到集中居住区新家的。
“以前住着3间小平房,现在住着202平米的两层楼房,前后都有窗户,比较通透,舒服的很。”
住进新家之后,老张的儿子特意在家里装上了上网的路由器,并且给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一旦儿子回家,就会抽空教他怎样上网,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如今,老张的微信已经玩的很溜了。
“儿子在青岛上班,为看孙子,我隔两三天,就用手机跟他们视频聊聊天。以前打电话只能听到声音,现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跟在眼前一样。”谈起现在的生活,老张一脸的满足。
为表达对国家的感激之情,老张搬入新家后,还在新房子的屋顶,插上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站在门前的大道上,抬眼望向左右两边,我们发现不止老张家,其他的居民也都在自家屋顶插上了国旗。
“集中居住区分期建设,目前完成了一、二期工程,实现了252户搬迁入住,三期工程也已经启动了。”此时,站在一旁的淮西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姜文奇走上前,向记者介绍到,集中居住区建设是当前村里的一件民生大事。所有工程启动之前,村里都会召开党群议事会,村民坐在一起讨论和研究,按什么标准建、选什么房型、配套哪些设施等等这些都由村民自己说了算。
“接下来,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让901户需要搬迁的村民全部入住到集中居住区;同时进一步做强花卉苗木产业,建好一个大型田园综合体,力争把淮西村打造成一个生态旅游乡村。”姜文奇信心满满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