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出保质期的茶,能不能喝?

买茶叶的时候,你是否常常对包装上写的保质期心生疑惑,有的写着“12个月”、“18个月”倒可以理解,但有的茶,例如普洱茶,往往会有这样的写法:“在符合本标准的贮存条件下,普洱茶适宜长期保存”。
其实不止普洱茶,白茶、乌龙茶等,都有越陈越好的说法,所以关于茶叶保质期的问题,一直都存在着争议。茶叶保质期过了是否就不能饮用了呢?茶叶的保质期又是由什么因素所决定的?
超出保质期的茶,能不能喝?
任何商品,都有保质期,茶叶也是如此。在绿茶、黄茶、红茶中,我们都能发现准确的保质期界定,如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等。那么,超出保质期年限的绿茶能不能喝呢?
在《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对保质期的描述是: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简单地翻译一下:在保质期的期限内,你尝试了某种产品,那么你的感受与商品的描述应该完全一致,不会有很大差别。以绿茶为例,在保质期内,你就可以品尝到外包装中描述的口感滋味等体验。
对于常规食品来说,超出保质期就代表着里面的产品可能出现了变质,并且不可食用。但茶叶并非常规食品,超出“保质期”年限的茶叶,可能滋味口感与外包装中表述的状态会出现差别,但并非代表着不可饮用。
茶叶的保质期究竟是多久?
事实上,大部分超出保质期年份的茶,只要保存得当,还是可以喝的。但是其滋味口感很可能就与包装上描述的内容有所差别。如果细分到各茶类,它们各自的保质期更是不一而足。
绿茶
关于绿茶,大部分茶客都爱喝一个“鲜”字。一般厂家都会在外包装的保质期一栏内标注“18个月”左右,这是由绿茶的工艺所决定的。
但是不是说超出18个月的绿茶就一定不能饮用了?也不尽然,例如存放了十几年的龙井,听闻陈味十足,汤水醇厚甘甜、十分耐泡,而且还被很多老茶客奉为不可多得的上品。但这只是“能喝”,并不代表超出保质期限就没有问题。
事实上,关于绿茶,暂时还没有权威的论据证明它适宜品饮。既丧失了绿茶原本的鲜爽,又无法评估其大肠杆菌等菌群是否超标,所以喝绿茶,还是一定要遵循包装上的保质期限。
白茶
至于白茶就更不必多说了,“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虽然是民间流传的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间年限的增长,在符合规定仓储的条件下,白茶的品饮价值以及功效也在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乌龙茶
说到乌龙茶,则不得不提起去年出炉的陈香型铁观音国家标准。在该标准中,已经删除了对陈香型铁观音保质期的局限。只要贮存得当,适宜条件下可长期存放,且拥有越陈越香的品质特点。
黑茶
例如黑茶,国家标准《gb/t32719.1-2016黑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中,对其“保质期”的说明是: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产品可长期保存。”比如六堡茶的地方标准中的“保存期”,就是“产品可长期保存”。
茶叶“保质期”有着产品的合理生产与安全饮用的作用。对于国家标准中明确标注保质期的茶类,都应该按照标准中的要求品饮。那么在标准中未明确标注保质期时间的茶类,或许用“最佳适饮期”概念可以更好地阐释这些茶类的“保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