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影评:寻找,以至于迷失

《在路上》影评:寻找,以至于迷失
影片被很多《在路上(ontheroad)》的书迷或“垮掉的一代”迷们口诛笔伐了很久,事实上,作为一部影片,它从架构到表现,都符合需求,有一定的故事性和观看性,就技术角度而言,它的剪辑合理流畅,摄影不俗,偶尔还会有些许镜头让心眼为之一亮,而配乐更能起到相得益彰的辅助作用,只是,所有这些用在一本即兴式情绪化的很意识流很难光影化的书上,就显得费力不讨好了。
有人诟病片中呈现的“垮掉的一代”除了混乱糜烂的生活,没有体现出一丝一毫的那个时代精神。这样的评价有失公允,当代人大多通过旧时的文字图片、泛黄的影像去判断去推测去感知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娱乐和内心世界,但很难真的触及到情绪点,很可能接近,却不可能等同,想要复制过去具有时代印记的情绪点,再现彼时当事人的真实感受,本来就是件隔靴搔痒、众口难调的事,即,“别站在你的角度看我,你看不懂”。就某种意义而言,颓废也是一种精神,迷失也是一种状态,垮掉更是被后来者追捧为一种“斯戴尔”,但是倘若真要从中获得点汲取点什么,那便容易徒留怅然,甚至是虚无和枉然。
仿佛无因的反叛,片中青春的迷惘、内心的躁动,都似无以投递、无以为继,以极端放浪形骸的形式再现着,几个年轻人在寻找自己也不知道的出路,他们一路前行,仿佛没有目的的自我放逐,更像是在寻找自己存在的证据,所谓的追求自由其实只是内心为囚所致,于是,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们始终感到被囚禁在某个压抑的壳内,愁闷窒息,不得解脱,而纵情狂欢后的失落惆怅便一路伴随着青春那混乱而疯狂的脚步,四处游荡。
这是一种适逢特定时代特殊环境特别年纪所形成的病症,容易得,却不好治,有的人此种病症会在过了一定的时间段后,走过那个坎后,达到某个定数后,日渐消除,就像片中每个疯狂的旅人最后都回归了惯常的生活一般。“道路就是生活”,原作者杰克·凯鲁亚克说的是正解。
片中的萨尔似乎对所以有着毁坏特质的人或物着迷,一如他对迪安的相伴和体察,作为一个作家,萨尔萌发出这样的想法再正常不过,就像王尔德所说的:“从艺术的观点来看,坏人是非常吸引的研究对象。他们代表了色彩、变化与特异。好人会激怒人的理性,坏人则引发人的想象力。”而作家需要想象力,恰巧,萨尔是个天然的作家。
《在路上》的书中曾这样写过:“每当太阳西沉,我坐在河边破旧的码头上,遥望新泽西上方辽阔的天空,我感到似乎有未经开垦的土地,所有的道路,所有的人都在不可思议地走向西部海岸。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在衣阿华,小伙子们总是不停地骚动喧闹,因为是那片土地使他们如此无法平静。”
其实,不是土地让人无法平静,是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