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新品(上)

秋海棠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其植株形态、花色、叶形和叶色等的变异很大。国外长期以来一直很重视对秋海棠的研究。全世界至今已培育出13000多个秋海棠品种。其中许多品种已商业化生产,并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中国野生秋海棠属植物种类丰富,已知种类达200余种。许多种类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不少种类则是宝贵的杂交育种遗传资源。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秋海棠研究组对国产秋海棠属植物的野生资源调查、引种驯化、新品种培育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积累,取得了一定成果,共引种保存国产野生秋海棠150余种,国外秋海棠属植物300余种,成为目前国内收集保存秋海棠属植物种类最多的物种保存基地,并先后选育出20个新品种。现把20个秋海棠新品种的特性简要介绍如下。
‘芳菲’
系谱秋海棠属,厚壁秋海棠×厚叶秋海棠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芳菲’秋海棠是以厚壁秋海棠作为母本,厚叶秋海棠作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杂交,从f1代群体中选育出来的。由于雌雄花均能散发出浓浓的香味,叶色翠绿,株型紧凑美丽,故名‘芳菲’,意为美丽而有香味。
‘芳菲’秋海棠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株高30~40cm,雌雄异株。根状茎匍匐、粗壮;叶片厚革质、浓绿色具光泽;叶均基生,具长柄,叶片两侧极不相等,轮廓卵形或宽卵形,长12~20cm,宽11~20cm。花大、粉红色,雌雄花皆具香味。雄花15~30朵,浅粉红色。花期3~4月,果期4~8月。
适宜的栽培温度为15℃~25℃,空气相对湿度为65%~75%。宜选用富含有机质、透气、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栽培,切忌过深,以免根茎腐烂。植株开花期应给予适当的斜射光照,并增施磷、钾肥,使其花色鲜艳、香味浓厚。
可采用分株、叶插、组培等方式繁殖。其中,叶插又可分为整叶片平插、锥形插和楔形插三种,扦插基质以珍珠岩最佳,也可混入少量腐叶土,以促进发根后植株的营养生长。播种基质以天然高山黑钙土、筛细的腐殖质土为宜,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是18℃~22℃,且不需要光照。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此品种与‘厚王叶’秋海棠在具根状茎、无直立茎、叶厚革质、大型具长柄等形态方面有相似之处,但‘芳菲’秋海棠花香、雌雄异株,叶片翠绿色、无斑纹,而‘厚王叶’秋海棠花无香味、雌雄同株,叶片暗绿色、中央嵌银绿色环斑。
适宜种植地区适宜种植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地域的植物园、公园、庭园、花坛等荫蔽湿润的场所。温带、寒温带地区可在植物园、公园建温室栽培展示,也可在酒店大堂、会议厅、餐厅等季节性摆设观赏。
‘白雪’
系谱秋海棠属,变色秋海棠×掌叶秋海棠。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该品种为野外发现的自然杂交新品种。据初步分析和研究,其母本为变色秋海棠,父本为掌叶秋海棠,f1代个体变异较大。
此品种为根茎类多年生匍匐状草本,株高10~15cm。无地上茎或地上茎不明显,根状茎分枝。叶密集,叶片因密具白色斑块而成白色,仅叶脉为绿色;叶浅裂,具重锯齿;叶片被短糙毛,叶柄密被红色柔毛。尚未见开花。因此品种叶片腹面颜色近为雪白色,故名‘白雪’。
该品种抗白粉病的能力较强。叶片几乎为纯白色的种类在国内首次发现,国外也不多见。可用叶插、组培和分株进行繁殖。栽培时应采取遮荫措施,并且需要保持适当的空气湿度,盆栽、地栽均可。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在国内外尚未发现相近的品种。
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栽植于气候温和地区的植物园和公园的温室、荫棚内,用于室内栽培观赏,湿度较大的地区可在林下栽培。栽培时需要遮荫,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所用土壤常掺入一定量的腐叶土,保持土壤疏松。
‘康儿’
系谱秋海棠属,‘白王’秋海棠×长翅秋海棠。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康儿’秋海棠是从大王秋海棠的白花品种‘白王’秋海棠和长翅秋海棠杂交的f1代中选育而成。此品种生长十分旺盛,对白粉病具有很强的抵抗力,故名‘康儿’。
该品种为多年生根茎类常绿草本。株高30~60cm。根状茎较短、粗状,绿色,常分枝。无地上茎或有1~3节花茎。每株生叶6~30片左右。叶大型至特大型,掌状浅裂,心形,绿色,具淡白色的斑纹或斑点,长15~45cm,宽13~30cm,叶基部分重叠,叶柄通常略长于叶片,长18~50cm,直径5~15mm。花白色至淡粉红色。花期8~11月,果期9~12月。
该品种叶的直立性较其亲本‘白王’秋海棠好,叶数较多、排列稍紧凑、抗倒伏和抗白粉病的能力较强。可用叶插、组培和分株进行繁殖。栽培应采取遮荫措施,并且需要保持适当的空气湿度。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国内外尚未有相近的品种。
适宜种植的地区最适合于气候温和地区种植,高温高寒地区应采取相应的降温、升温措施,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避免高温灼伤和低温冷冻害。适宜栽植于植物园和公园的温室、荫棚内以及用于室内栽培观赏。
‘热带女’
系谱秋海棠属,斜升秋海棠变异品种。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热带女’秋海棠系斜升秋海棠的变异类型,较为罕见。区别于原种的主要特征是‘热带女’秋海棠的叶片腹面具有许多美丽的白色斑块,观赏价值较高,因产于云南西北部热带林区,十分漂亮,故名‘热带女’。
除了叶片具有白色斑块外,其它特征同原种。‘热带女’秋海棠属根茎类秋海棠,株高25~40cm,全体被灰白色稀疏的短柔毛。根状茎常呈肉红色,斜向上生长,长10~25cm,直径5~12mm。叶绿色,卵心形,极不对称,长7~23cm,宽4~14cm;叶柄长10~28cm,直径3~8mm;叶缘具大小不等的齿;叶基多数部分重叠;叶锐尖。雌雄异株。花白色或稍带极淡的红晕。花期3~5月,果期5~9月。
‘热带女’秋海棠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用叶插、分株和组培方式进行繁殖。栽培时应适当遮荫,并且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热带地区也可在林下栽培,盆栽、地栽均可。该品种抗白粉病能力强,也较耐土壤短期干旱。
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国内外尚未发现相近的品种。
适宜种植地区最适合于热带和气候温和地区种植,高寒地区应栽于温室,避免低温冻害。适宜栽植于植物园和公园的温室、荫棚内以及用于室内栽培观赏。
‘银珠’
系谱秋海棠属,掌叶秋海棠变异品种。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银珠’秋海棠系原种掌叶秋海棠的变异类型,野外比较常见,产云南东南部。与掌叶秋海棠比主要区别表现为:新品种的叶片具有珍珠状的银白色斑点,分散或多个斑点联成短链,十分美丽,故名‘银珠’秋海棠。花为粉红或红色,与原种相同,但花数较少,花部略小。
此前,日本一学者也曾从云南发现掌叶秋海棠的同类变异植株,并成功引种到日本栽培。该学者在美国秋海棠杂志《thebegonian》发表文章,初步将此品种列为一新种,实不可取。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和栽培观察发现,‘银珠’秋海棠除了叶片上的美丽银色斑点和花略小外,其它方面与原种的区别并不较大,因此不宜将其定为新的种或亚种,鉴于其极高的观赏价值,笔者从中选育出性状稳定的植株,将其命名成一个新品种。
‘银珠’秋海棠可用叶插、分株和组培方式进行繁殖。栽培时应适当遮荫,并且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盆栽、地栽均可。该品种抗白粉病能力极强,也较耐土壤短期干旱。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除了日本一学者从我国引种栽培外,国内及其它国家尚未见相近的品种报道。
适宜种植地区最适合于气候温和地区种植,高温高寒地区应采取适当的降温、升温措施,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适宜栽植于植物园和公园的温室、荫棚内以及用于室内栽培观赏,盆栽地栽均可,也可在林下栽培。
‘植物鸟’
系谱秋海棠属,‘白王’秋海棠×掌叶秋海棠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植物鸟’秋海棠是从大王秋海棠的白花品种‘白王’秋海棠和掌叶秋海棠杂交的f1代中选育而成。因为此新品种的叶片浅裂、斜立,形同一只只展翅的鸟,又是在昆明培育成功,故名‘植物鸟’秋海棠。
‘植物鸟’秋海棠为多年生根茎类常绿草本,冬季气温偏低时叶部分脱落。株高15~55cm。根状茎较短,无地上茎或常有1~3节短的地上茎。每株生叶10片左右,叶心形,绿色,具白色的斑纹,长15~25cm,宽10~22cm。雌雄同株,花单性。花期5~8月,果期6~9月。
该品种抗倒伏和抗白粉病的能力较强。可用叶插、组培和分株进行繁殖。栽培应采取遮荫措施,并且需要保持适当的空气湿度,盆栽、地栽均可。
与国内外相近品种比较国内尚未发现相近品种,国外相似品种已知有b.‘hulaskirt’、b.‘picasso’和b.‘raspberryswirl’,但上述3个品种均有明显的地上茎。
适宜种植地区最适合于气候温和地区种植,高温高寒地区适宜栽植于植物园和公园的温室、荫棚内以及用于室内栽培观赏。
‘苁茎’
系谱秋海棠属,角果秋海棠×红毛香花秋海棠。
命名、性状及繁殖栽培要点‘苁茎’秋海棠是以角果秋海棠作为母本,红毛香花秋海棠作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杂交,从f1代群体中选育出来的。由于此品种茎叶茂盛,茎的分支数特别多,故名‘苁茎’。
‘苁茎’秋海棠为多年生草本,株高30~45cm,雌雄异株。叶互生具长柄。叶片两侧极不相等,轮廓长圆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5~20cm,宽5~9cm。花桃红色,雌雄花皆具有香味。花期4~5月,果期7~8月。
适宜栽培温度为15℃~25℃、空气相对湿度为65%~75%。该品种属直立茎类型,分支较多,宜选用富含有机质,透气、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栽培。夏季勤施氮素肥料,使茎叶保持浓绿。秋季应适当追施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