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梅白纹羽病

主要受害的园林植物有蜡梅、亮叶蜡梅、日本五针松、大叶黄杨、茶、梅、桃、葡萄、榆、槭等。
症状:该病主要危害植株的根基和根颈部。发病初期,被害部位产生近圆形褐色病斑,病部皮层组织浮肿、松软。随病害发展,病部呈水渍状腐烂,深达木质部,并有黄褐色汁液渗出。发病后期,病部组织干缩纵裂,表面有柔嫩的根状菌索缠绕。菌索初为白色,后变为灰褐色至棕褐色。植株受害后表现为树势衰弱,叶片变黄且逐渐凋萎。发病严重时,枝条枯萎,最后全株枯死。
病原:病原为褐座坚壳(rosellinianecatrix(hart.)bed.),隶属于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座坚壳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子囊壳、菌核和菌索在病组织及土壤内越冬。菌核和菌索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病菌的休眠、繁殖与传播,主要靠在土中的菌丝体、菌核和子囊壳。侵染只限于根部。病原菌菌丝体自植株根部表面皮孔侵入。根部死亡后,菌丝穿出皮层,在表面缠结成菌索。菌索可以蔓延到根际土壤中,或铺展在树干基部的土表。病害一般3月中、下旬发生,10月以后病害停止发展。6-8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①及时清除植株周围杂草、树根,以减少病菌来源。刮去病植株腐烂变色的组织,切除腐朽的根并销毁。②对苗木进行严格检疫。苗木栽植前,用1:1:100波尔多液浸根1h,或用2%石灰水浸根0.5h,或用1%硫酸铜液浸根3h。浸后用清水洗净栽植。③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改良和疏松土壤,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④药剂防治:发病较轻的植株,刮去病部腐烂变色的组织,伤面用70%酒精或0.1%升汞液消毒,然后再涂碱铜油。亦可在根部土壤中灌注70%五氯酚钠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每株用药量15-25kg。严重病株应及时挖除,并集中销毁。在病穴内灌70%五氯酚钠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或50%代森铵水剂4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