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刘老根大舞台
地方文化的发展需要润物无声,需要大家相互间的默契去推动,传统文化只有在历史的延续中传承发展才很能彰显其存在意义。在“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中,要注意对“黑土地”文化进行吸收,还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注意与市场接轨。比较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弘扬“二人转”,给“二人转”改革创新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使其不断活跃在群众的娱乐视野当中,不断焕发生命力。
“刘老根大舞台”沈阳中街剧场原为“沈阳大舞台”剧场,始建于1908年,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2003年4月,赵本山先生率辽宁民间艺术团演员开始在沈阳大舞台剧场进行二人转专场演出,改名为“刘老根大舞台”。
德州刘老根大舞台
二人转不出山海关!东北地区虽然广阔,但周边环境却是封闭型的,从自然地理风貌上看,北部为大小兴安岭,西部为蒙古戈壁,东部为茫茫的太平洋,与中原地区唯一的通道是山海关,然而历史上一旦出现政局动荡,号称“天下一关”的大门随时都会关闭,使得这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圈。在这样的地域文化区域中,“外来文化”难以深入,“内部文化”也难以输出,文化交流十分困难。所以二人转自产生以来,艺术形式变化较小,发展水平也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相比之下,形成时间大体相近的京剧,却能够在200多年前通过远在安徽的“徽班”进京,很快发展为“国粹”,而二人转尽管与北京近在咫尺,却只能在东北地区“转来转去”,难以冲破难关、传遍全国、登上大雅之堂。在这样的地域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二人转,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封闭式特点,它只能靠自身的“自给自足”进行自我调剂,追求自身艺术要素上的“小而全”,艺术技能上的“绝”,这也是它生存的必要保证。
2007年,本山传媒通过公开摘牌的方式将其购入旗下。2008年,本山传媒投资近2000万元对剧场进行重新装修,将沈阳中街的“刘老根大舞台”打造成了东北二人转的旗舰剧场。如今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都希望能够放松自己的心情。而二人转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在东北有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
德州刘老根大舞台
“刘老根大舞台”现在的火爆,是那些有绝活的民间艺人成功,更重要的是品牌营销上的成功。可见刘老根大舞台在进一步扩展其文化内涵的前提下,经过“刘老根大舞台”这样一种文化对接现代连锁经营模式,将潜力无限。如今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都希望能够放松自己的心情。而二人转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在东北有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尽管二人转在民间如此受欢迎,但早期只是活跃在东北,而且在民间受到传统艺人眼界和文化修养等因素的限制,二人转还很难登大雅之堂,并且还曾有一段时间处于低迷状态。
泰安刘老根大舞台剧场位于“泰山传奇文化广场”内,建筑面积约5000平米,2013年9月开业。“泰山传奇文化广场”是由岳海集团打造的文化产业综合体,“刘老根大舞台”是其中的文化项目之一。作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刘老根大舞台”入驻“泰山传奇文化广场”之后,将对泰山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每天晚上这里都是灯火辉煌、笑语连天,都有“赶大集、过大年、看大戏”的欢乐气氛,剧场外立面的三层设置了一个“毛驴拉磨”的标志性景观,一头漂亮的小毛驴每晚都会随着欢快的节奏不停地转圈拉磨,在“毛驴拉磨”下面的“快乐广场”上演员们会同时扭起欢快的东北大秧歌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剧场位于“泰山传奇文化广场”内,建筑面积约5000平米,2013年9月开业。
在一次巧合下,赵本山在吉林的一个二人转剧场里听到了二人转以后,就深深的迷恋上了二人转这个民间艺术。为此赵本山整合各种资源,全力推广二人转,同时到各地挑选有才能的二人转演员,经过培训转型,在保持二人转本色的前提下,推出“绿色二人转”,做到大俗却不低俗。
“二人转”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最早关于“二人转”的记录是: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当时称作“小秧歌”、“双玩艺”。“二人转”的叫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得以流传。建国后,四平、辽源、吉林等地为演出“二人转”,相继成立地方戏队;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改革开放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进入新世纪后,演员赵本山将“二人转”民间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