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执行立案后多久执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对于法院对案件进行判决的时候,等待判决解雇出来之后,就会申请执行。那么恢复执行立案后多久执行?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恢复执行立案后多久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的几种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第102条明确了适用民诉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五)项的几种情形。
近两年来,各级法院相继出台了有关程序终结以及债权凭证制度的有关规定,在实践中具备了一定的可操作性,使人民法院执行案件的中止数大幅度降低。对于上述几类案件的恢复执行,由于法律上对恢复执行的具体操作程序尚无明确的规定,各级法院在实践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做法,一般采用下列两类做法:
一是恢复执行案件由执行人员直接执行,执结的案件予以立案,未执行完毕的仍保存在执行局或各承办人处(以下简称“先执后立”);二是法院对恢复执行案件经审查予以立案,然后交执行局执行(以下简称“先立后执”)。权衡利弊 ,笔者认为“先立后执”更符合立法精神。以下本人从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以期与同行共勉。
(一)“先执后立”,使恢复执行案件成为“期限盲区”。执行规定第107条规定:“人民法院执行生效法律文书,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执行结案,但中止执行的期间应当扣除。确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中止案件恢复执行,重新进入执行程序,按照法律规定应当从恢复执行之日起继续计算执行期限。不立案先执行,无明确的恢复执行的时间,尽管已重新进入执行程序,但执行期限却无从计算,故而成为事实上的无期限约束的执行。其结果必然导致了实践中一些案件久拖不办,执行人员怠于执行的现象发生。实行“先立后执”,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使恢复执行案件与新收案件的重视程序等同,无轻重缓急之分。
(二)“先执后立”,一部分案件得以执结,而对于大多数案件而言,虽然执行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没有按一定的方式结案,其结果必然造成案件的不了了之。“先执后立”,恢复案件一旦进入执行程序,适用执行程序的有关规定,能执结的予以结案,不能执行的仍可适用民诉法和执行规定,符合条件的分别予以中止、程序终结或发给债权凭证,恢复一次就有一次结果。执行人员的工作也可从形成的案卷材料和办公厅案数中得到体现。
(三)“先执后立”,执行材料丢失现象时有发生。人民法院在执行案件过程中,无论是新收案件,还是恢复执行或再执行的案件,也无论是对当事人情况的调查、谈话,或者是采取一系列的强制执行措施,均会形成一定的执行书面材料。一些执行案件,中止的时间可能跨越多年,承办该案的承办人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数人,如果没有按规定将形成的材料及时归档,就有可能在材料的交接上发生差错,甚而有材料丢失的现象。“先立后执”案件一旦进入执行程序,一案一卷,及时归档,又是有严格的审判监督制度,即可有效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
二、恢复执行的条件是什么
(一)案件属于恢复执行的法定范围
恢复执行案件的范围包括和解案件、中止执行案件、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案件。
(二)案件具有恢复执行的法定事由
1、和解案件的恢复执行,只需具备一个事实要件,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
2、中止执行案件恢复执行的法定事由,如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延长的执行期限已经届满;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对该异议已经依法进行处理(如裁定驳回等。
(三)案件符合恢复执行的客观条件
对于恢复执行条件,除上述范围、事由外,还有必要根据法院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客观条件,进一步加以限制。
三、恢复执行需要提交什么材料
如果是就法院裁定中止的案件申请恢复执行的,应当提交如下材料:原中止执行裁定书(包括债权申请执行凭证);中止后被执行人的履行情况;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等等。如果是就和解案件申请法院恢复执行的,则应当提交以下材料:执行和解协议;被执行人已履行的情况;被执行人尚未履行的情况;被执行人的下落和财产线索等。如果是就法院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案件申请恢复执行的,应当提交如下材料:原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裁定书;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被执行人又履行的情况;被执行人的下落和财产线索等。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恢复执行立案后多久执行的相关知识,各级法院相继出台了有关程序终结以及债权凭证制度的有关规定,在实践中具备了一定的可操作性,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